第四百二十九章 阿昭直言,舅父真心

旖景含笑扶起正欲行礼的卫夫人,一边听她说着“有失远迎”的客套话,一边打量,舅母的肤色有些苍白,鬓角仍青,眉心却有了几道微深的痕迹,眼角又依然平展,扶住手掌时,能感觉到掌心肌肤温软细腻,可见平日里保养也是精心,许是惯常爱蹙眉,才致如此。

听她说话,不急不缓,语音微沉,虽着意放柔了语气,仍是不难听出几分严厉。

只挽着贵妇家常爱梳的圆髻,发上插着一枝朴素的扁长玉笄,没有纹饰雕花,但在这时微暗的天光下,仍能看出器质明柔如水纹的流泽。

一袭暗花杏色锦褙,袖袂与襟摆绣着朱红莲花,雅而不素。

她说话时,唇角平静,目光淡然,只在看向已经从旖景身后站了过去的阿昭时,微微透出些严厉来。

“娘,还是先请表嫂去厅里坐吧,女儿已经代您道了歉意,咱们刚刚回府,娘听说表嫂久候多时,心里焦急,却因为未曾梳洗更衣,不便迎候,故而才先遣了女儿先去请表嫂进来。”阿昭毫不在意卫夫人的眼色,仍是带着浅笑说道,与卫夫人直视,不掩眼睛的里慧黠。

旖景微微一笑,她听出阿昭这话是在慰籍舅母,虽然自作主张把人迎了进来,却并没有直言不诲地泄露“避而不见”的事,先就转寰了一番,算是替舅母圆了话。

“世子妃请上座。”待入了正厅,卫夫人自是要让旖景首座。

旖景情知婉辞不得,谢了坐,却坚持携同卫夫人并肩隔案而坐,也不在意她执意持礼,以世子妃称呼,只口口声声唤着舅母,以示亲近。

双方各有坚持,却也都没有勉强对方。

待丫鬟奉上茶点,卫夫人这又才唤了两个女儿入内,正式引荐。

旖景打量大表妹,眉眼气质都极肖舅母,端方清贵,只少了些严厉,温婉柔和许多,更不似阿昭言辞活泼,虽有些沉默,但也并没让人觉得拒人千里,是教育得十分规范的大家闺秀,贞静亲和。

当两姐妹正式见礼,旖景连忙起身,一边还了半礼,一边扶了起来,又让夏柯奉上早准备好的见面礼,接了过来,将一对盈翠碧透的镯子亲手替姐妹二人带在腕上。

“昀妹妹年已及笄,未知可曾定了亲事。”旖景免不得明知故问。

卫昀双靥绯红,卫昭抿唇而笑,却坐在锦墩上,没有插言。

卫夫人当然不会隐瞒,仍是维持着敬而不近的言辞与态度:“已经定了亲事,是妾身外祖家的侄子,眼下在天津卫仁和书院进学,婚期定在明年五月。”

旖景已知阿昀将来夫家的详细情形,虽这一代无人入仕,却也是世宦诗书门第,那仁和书院便是他家自办的私学,这时却佯作不知,笑问可准备参加朝廷首届的童生试。

“是准备考个功名,将来继承家传,教书育人。”卫夫人只简单作答,眉目间却带出几分骄傲来,看来心里极喜欢未来女婿,并且对他将来不会入仕一事十分满意,特意点明只取功名,坐馆授讲。

这么有礼有节地寒喧几句,天色越发沉暗下来,旖景见卫夫人始终没有留膳的话,自然也不厚颜久留,口头上邀了舅母与表妹们得闲去王府做客,便起身告辞。

正如虞沨所言,要消除芥蒂,交熟亲近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卫夫人态度虽说疏漠,但因她恭正持礼,明知“避而不见”已是不能,也不会当面辞绝礼尚往来那般强硬,旖景自然也要保持宗室的体面,不会强人所难,太过巴结讨好,反而让人为难之下,更加小看了楚王府。

今日她作为晚辈,登门拜访以礼相见的目的已经达到,昭示了楚王府的态度,代表虞沨对舅家表示亲近的意愿,也就是了。

只旖景不知的是,卫夫人亲自送她出了二门,转身回屋,却肃言厉色地冲卫昭重重一喝:“跪下!”

卫昀吃了一惊,虽母亲一贯待她们姐妹严厉,却也从不曾这般怒形于面,连忙趋身上前相劝:“娘,妹妹也是过意不去,世子终究是姑母的血脉,世子妃今日拜访,又久候花厅,若咱们避而不见,也太过失礼了些。”

她这边话音未落,卫昭却已经跪在地上,唇角抿得绷紧,哪还有刚才温婉的模样,卫昀晓得妹妹这是又犯了倔强,心里越发担忧,又见母亲搁在炕几上的手已经捏成了拳头,连忙柔声劝道:“妹妹还不道歉,别惹阿娘生气。”

“都是你父亲惯的脾气,谁让自作主张?你曾祖父早有家训,咱们卫家子侄绝不攀结权贵、入仕为宦,你父亲这回逼于无奈,已是违背祖训,更不能再攀贵附势!”卫夫人满面冷厉,眼见阿昭虽跪在地上,却挺直腰脊,满心不服,心里越发恼怒,一句话脱口而出:“你若还不认错,今日必须严惩。”

卫昀心急如焚,正待要劝,卫昭却忽而抬眸,扬声说道:“今日就算娘要罚我,女儿也得说出心里话来,父祖家训也好,还是礼法德教也罢,遵循的无非忠孝仁义,曾祖父因自视为东明臣子,不愿臣服新朝,可东明已经灭国,咱们既受大隆君帝恩封,便应当尽臣子之责。当年曾祖父若真是耿耿忠心,就应效仿那些担死上谏之士,力阻哀帝妄信奸侫、祸国殃民,偏偏为求自保,致仕归隐,无非是对东明哀帝灰心丧意,卫家早在前明就是世宦之族,若只尊一朝之君,岂不是东明时就不该入仕?”

卫夫人怎么也没想到女儿竟敢直言曾祖之过,一时气得瞪目结舌,倒忘了喝斥阻止,卫昭也无视长姐焦急的目光,一扬脖子,继续侃侃而谈:“哀帝无道,才致身死国灭,大隆新君远驱鞑夷,诛灭奸侫,稳定国政,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高祖礼贤下士,诏卫氏效忠,曾祖父力辞,原为违逆上意,若非高祖大度宽宏,莫说安保百年声名,只怕早被追究不忠之罪。”

“高祖非但没有究责,反而恩赐封赏,使卫氏阖族延续清贵,卫家既受君恩,食大隆之禄,便因尽臣子之责,原不该标榜自身为忠正不二,清傲不屈,便食禄而不事。”

“若真不愿奉大隆新君,便应固辞封赏,自食其力!”

卫昭说到这里,心情越发激动,深吸了口气:“这是于公,于私,正如长姐所言,世子是姑母血脉,卫家既然已与楚王府联姻,就不该事事疏远,今日世子妃登门拜访,若阿娘不愿迎见,也该直言不讳,偏偏用借口推托,又怎是待人之礼?这般对待外人也是不该,何论亲朋?女儿听闻世子妃今有急事,先行离开,待处理后又再返等候,可见一片诚心,女儿是觉咱们如此待人先是不敬,再是不睦,极为失礼,因劝而无效,才自作主张,虽是违逆了阿娘,却秉正礼仪德教,故,阿娘若要责罚,女儿自当身领,却不心服。”

说完也不避目,只抿着唇与母亲对视。

卫夫人这才反应过来,眉心蹙得越发紧厉,直瞪着女儿斥道:“枉我多年教导你‘孝敬’二字,今日你竟敢责指尊长?还敢称什么礼仪德教……”

“若明知尊长有错而不言,难道才是孝敬?况女儿并非指责之意,只是规劝罢了,阿爹已受诏入仕,倘若咱们依然动辄声称曾祖家训,也是让人耻笑而已,再有逼于无奈的话传扬出去,更会为家族引祸,阿娘想想,这话岂非暗责圣上强人所难?”见卫夫人神情俱变,卫昭方才缓和了几分语气:“况,卫家先祖之训,子侄当奉忠君事国、清正爱民,才不枉百年世宦之名,身为大隆臣子,当然应当奉大隆之君为主,女儿身在青州之时,就听说圣上锐意革新,复行科举之政是得世子谏言,此制既有利于肃清官制,更有利黎民苍生,便是祖父与父亲时常论及,又称为国之良政,天下士人之福,既是如此,圣上有诏,卫家原本当尽绵薄之力,这才不枉祖训家规。”

“可祖父尚还介怀当年姑母坚持嫁入宗室,是违背祖训,多年来对表哥漠然不顾,便是大婚,祖父也不许爹爹与二叔至京道贺,这才回书一封,如此冷漠,岂不让表哥伤心?姑母早逝,表哥又生来体弱,咱们身为血缘至亲,原应关怀,可多年来竟比对外人还要冷淡……又因这回入仕之事,祖父更是埋怨表哥,怎不想多番违逆上意,若非表哥与姑父从中转寰,卫家只怕早遭灭顶之难,表哥与表嫂毫不介怀,是将咱们看作至亲,咱们却以德报怨,岂不是有伤诗书之族的声誉,更何况亲族本应和睦,才是人伦之本。”

卫昭说完这话,见卫夫人仍是盛怒呈面,也担心将母亲气出个好歹,这才咬了咬唇:“女儿心里话不吐不快,阿娘要罚就罚吧,女儿便去祠堂前跪着待责。”

卫夫人冷哼一声,神色才缓和了几分,她拿这女儿也当真有些无奈,心里虽气,可要认真责罚,也是不忍的。

却听锦帘外冷冷一声:“你跪祠堂倒成了习惯,可这会子去哪跪,难道要回青州不成?”

卫夫人闻声连忙起身,又瞪了卫昭一眼,卫昀却松了口气。

帘子一掀,身着绯袍绣鹤,头戴金顶乌纱,卫予仁冷着脸踱了进来,由得卫夫人替他取下冠戴,却不急着更衣,往炕上一坐,虽容色郁沉,但眼睛里却没有肃意,重重地一挥手:“起来吧,别跪在这儿惹人生气,回屋子里去,给我抄上百遍家训。”

卫昀连忙上前,一把扶起了妹妹,姐妹俩行礼道辞,才一出屋子,卫昀就抹了抹胸口,嗔怪道:“吓死我了,妹妹你怎么敢这般大胆,还好阿爹回来的早,要不阿娘又得罚你板子了。”

卫昭一把挽了姐姐的手臂,笑容这才回到嘴角:“罚就罚,横竖嬷嬷每回也不敢真打我手心,比搔痒也重不到哪去。”

屋子里头卫夫人却抱怨道:“夫君也太惯着阿昭了,你听她今日那话……抄家训算什么惩罚,她屋子里丫鬟都会临摩阿昭的字儿,我早辨不出是谁写的了。”

“纵使阿昭唐突了些,可她的话也不无道理,今后祖父那些话莫须再提,更不敢说什么逼于无奈。”卫予仁这才任由妻子宽衣,轻轻一叹:“我远着沨儿,一是因为父亲火还没消,再来也是想探探他的性情,今日听说沨儿媳妇这般态度,可见他们是真不介怀,想与咱们亲近。”

卫夫人却下意识地蹙眉:“世子妃看着虽平易近人,可到底他们出身尊贵,咱们一贯远避权贵,何必……”

“沨儿到底是妹子唯一的血脉,那些年因为父亲固执,我与二弟也没办法,眼下既然来了京都,就算担心父亲责怪,可礼尚往来是免不得的,时日还长,父亲那头我慢慢劝着吧,只楚王府若有邀约,于情于理,我们也不能拒绝,你心里有个打算,注意着礼数分寸就好。”

卫夫人面上有些不豫,却依然应诺下来。

心里始终有些芥蒂,想卫、毕两家,都是清贵门第,自有风骨,楚王府为炙手可热的权贵,若来往频繁,与卫毕两族交好那些清贵岂不非议,未免伤及百年清誉,就说当初,小姑子违背家训,嫁入宗室,已经受了知交故旧多少议论,也难怪翁爹耿耿于怀。

可夫主对小姑子原本疼爱,又因她早逝,伤怀不已,虽因翁爹之故,不敢与楚王府来往通信,但心里早偏向了世子这个外甥。

枉小姑子还是诗书门第的闺秀,当年竟对楚王一见倾心,不顾家族声誉,忤逆高堂。

卫夫人一念及此,心里又是一阵烦郁,闷闷不乐起来。

第六百一十六章 等着应招,不妨见面第三百八十二章 闹市刺杀,孤阁缠绵第六百九十三章 王妃智断,廷益清白第七百七十四章 兵犯皇城,死仇兄弟第六百六十八章 夫妻交心,准备归楚第六百二十五章 逼君准奏,强请赴藩第一百九十二章 忙时习务,闲来踏歌第三百四十八章 嫌疑既生,再施恩威第七百一十章 显王示意,子若跪地第五百三十六章 入潜西梁,一对兄妹第六百二十五章 逼君准奏,强请赴藩第两百三十章 愚昧之计,哭笑不得第五百零三章 魏郎无情,纪姑有心第两百四十一章 两心相许,早在当时第四百零一章 宫宴之上,各怀心思第七十四章 水莲庵里,委实风流第二十二章 暗下决心,脱胎换骨第五百九十五章 庆王拜访,阴谋逼近第七百四十一章 “反旗”高举,开诚布公第八十七章 妻妾之间,明枪暗箭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棠佳词,连环命案第一百一十九章 一碟香瓜,万千愧意第两百七十四章 世子审案,兰心强辩第六百一十五章 安瑾拜访,实属误解第五百二十四章 早通款曲,乐阳之谋第三百六十八章 登门赴邀,有意争执第一百五十七章 诸美比才,结交新友第三百四十九章 意外收获,知情之人第五百一十八章 闺阁趣话,暗藏心机第六百零四章 帝崩无诏,唯一见证第五百一十五章 机锋对恃,“公主”落败第五百二十二章 公主论政,皇子无缘第五百六十九章 奸细入宫,“云雀”现形第四百四十七章 表妹“企图”,原因仰慕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棠佳词,连环命案第五百九十七章 此生有你,便已无憾第五百零四章 年氏逞凶,反被气死第八十三章 一时善意,却结恶缘第三百一十六章 三心二意,实为一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得罪恶人,祸之根源第七百四十四章 再去西梁,万般不愿第二十一章 一见牵心,盘算姻缘第三百六十七章 两条暗线,完成拼图第四百三十七章 循循说理,背后拆台第六十一章 抛砖引玉,奇耻大辱第一百六十八章 唯愿洒脱,无奈世事第一百七十六章 一口咬定,眉氏陷害第两百七十九章 各生毒计,抢夺先机第两百章 所谓慈母,蹊跷内情第六百二十八章 被逼无奈,自找耻辱第六百一十一章 无情杀戮,冷厉逼问第七百四十七章 羊脂玉碎,王妃折返第七百七十五章 要与不要,皆在我心第六百一十七章 旖景含怒,吉玉受辱第七百四十三章 缱绻怀忧,病势日沉第一百八十四章 手提闷棒,等你出洞第五百七十一章 掩盖真相,仍期回头第三百九十四章 病榻之畔,风波暗酿第七百一十二章 王妃返家,王爷“耍赖”第九十四章 月下阴谋,如何破解第五百五十六章 大变之前,引燃后院第八十五章 天下至尊,奈何良薄第六百三十一章 旁观者清,精明国相第四百二十五章 夫妻之间,小打小闹第一百三十八章 虞洲来访,对坐闲谈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发威,王妃驳回第一百三十章 果如所料,杀机早伏第三百七十章 仗势欺人,欺得彻底第五百三十九章 没有渔翁,皆是蚌鹤第二十五章 宋氏之计,釜底抽薪第六百零八章 西梁回讯,禁苑佳人第六百一十四章 暂时“和谐”,苦无良策第七百三十一章 一人唱罢,一批登场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敞心扉,委婉相劝第七百三十五章 当众揭发,子若强辩第七百八十一章 旖辰血恨,亲往赐死第两百四十二章 乔县来客,再引觑觎第一百六十章 虽未携手,早已并肩第三百八十七章 尘埃落定,各得其死第一百八十三章 佳人已逝,含冤难雪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个忠婢,一段前尘第两百四十九章 隐情不浅,世子出场第六百九十八章 皇后劲敌,颇有内秀第三百一十一章 离间之计,黄雀之谋第五百七十九章 欲封大君,长留西梁第三十四章 春心萌动,再无可忍第七百七十九章 近卫臣服,胜局奠定第三百七十八章 至亲至疏,一对夫妻第两百四十八章 暴雨如晦,左右两难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意算盘,遭遇雷霹第五百零六章 安排得当,洗脱污名第一百八十章 痘疹之疾,抑或阴谋第四百一十九章 忠奸之争,世子警言第三百二十七章 原本“闲谈”,却生惊疑第三十五章 心腹既有,着手计划第四百九十二章 原不应死,何故病逝第五百一十七章 天子提点,“新贵”诞生第五百五十九章 机密外泄,决意废储第四百六十七章 “神医”出场,气焰熏天第两百四十六章 疑似“呷醋”,劫后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