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 拨乱反正,太后施令

贵为九五至尊屈膝,跪的虽是亲长,可毕竟是当着朝臣命妇的面,太后就先变了颜色,秦家针对苏、楚两府她可以漠然旁观,却又牵涉上了陈家与贵妃,贵妃甚至还怀有龙子,秦氏族党居心可谓险恶,太后恨不能在今日就将皇后废位赐死、问罪秦氏阖族。

但天子这一跪,太后到底不忍,想到儿子举步维艰的处境,眼下远远还不是与秦家翻脸的时候,便就起身,面向太皇太后,一声“母后”的轻唤,双目泛红,已是劝谏的语气。

得念在帝后到底是一场夫妻,天子又如此“重情”的份上,宽恕这一回呀。

可见,太后也不相信一系列事件皆是秦夫人内宅女流在后主谋。

当然,天子都跪下了,底下那些或坐或跽或侍立一旁的人自然都得紧随跪地,殿堂里难免一阵骚动。

尽管部分人真心不是要为皇后和秦家求情,但浩浩荡荡这么一跪,越发让太皇太后感觉到了逼迫之意。

可天子不惜把先帝也搬了出来,太皇太后不得不有所顾及。

大婚于今,皇后才总算切身体会了一把天子的结发“恩义”,但她这时的心情怎么说不上庆幸就是了,是以完全忽视天子当众“示爱”,内心里只有悲恸满怀。

她就要失去母亲了,除了祖母之外,又将失去一个时时处处都替她打算的人,可怎么就到了这般境地?明明她位及皇后,母仪天下,非但不能将仇人置于死地,甚至还连累了母亲担责,以一己性命,保她继续尊崇。

果然会有尊崇么?在世人眼中,累得母亲丧命的中宫,不过就是一个懦弱之徒、无能之辈。

可是天子却也放任把所有责任推给母亲担当,为了继续保留秦家为他效命,假惺惺地上演这一幕“夫妻情重”!

皇后这时清醒无比,悲痛欲绝涨得双目涩厉,泪眼模糊中,她却无比清晰地看牢天子的侧面,多么冷酷无情。

而她又听见高高在上唯一安坐的太皇太后明知故问的冷声质询:“皇后,哀家问你,今日之事是否果然与你无关?”

这是要让她亲手把母亲送上断头台呀!

皇后的拳头直抵坚硬的青砖。

放屁!与母亲有什么干系,都是天子主谋!你们有本事,让天子为那娼妓之子偿命,有本事就把天子赐死,为楚王妃与苏家泄愤!

大逆不道的冲动在皇后周身血脉里横冲直撞。

可是她的手却被秦夫人握在手中,暖暖包容,母亲目光坚决又慈悲,这么看过来——娘娘,不能糊涂,你要好好的,我就没有遗憾,否则,死难瞑目。

皇后重重喘息,嗓子里灼痛像被烙得发红的利匕来回切割出来,一股子腥甜冲喉而出。

什么是字字泣血。

“娘娘,臣妾确为无辜。”骄傲的肩脊匍匐下去,泪水滴入青砖,瞬间却被森沉吞噬。

太皇太后冷笑,抬眸间,看向殿外一片渐郁的霞色。

天子是铁心要保秦氏一门奸侫,既然如此……

“哀家就信皇后一回。”太皇太后挥挥敞袖:“圣上平身吧,诸位也都归座。”

“诸位”自然是不包括已然认罪的秦夫人以及诸如采薇、秦子若等人。

“陆尚书,事发经过你一直耳闻目睹,皇后生母区氏已然认罪,称一切皆为她主谋,据现场罪证与一应口供,是否还有可疑之处?”太皇太后待天子落座,依然主持大局。

疑点当然不少,比如秦夫人是怎么避过皇后收买宫婢,那采薇为何企图让苏氏三娘作供,就算认错了人,蓦然出现在案发现场的贵妇又是哪个?陆尚书当然不信罪魁只有秦夫人一个,但太皇太后既然“信过”皇后无辜,那么说明希望此案便以秦夫人“自首”终结,身为朝臣,陆尚书哪里还有异议,当然要称“确凿无疑”。

“哀家今日所言,在场史官务必细听,择关键录史。”太皇太后发号施令,完全不顾天子这个九五至尊一国之主:“早前流光亭,就发生后宫与命妇妄顾尊卑礼法之行,原本无涉朝政,但既然多少牵涉大皇子被害案,那么哀家今日就当着朝臣之面一并处决。”

“张选侍无状,不敬宗室王妃,又有隐瞒出身以庶乱嫡之罪,赐廷杖之罚,废除选侍品阶,发役庭为奴。”虽未直接赐死,可数十廷杖下去,娇滴滴的女子哪挨得住,又立即发往苦役处,其实就是死刑。

“御史之妻李氏,妄布谣言毁及宗室,跋扈逾礼,更犯国法,除其诰命,贬为庶人,依律处廷杖之罚,并由宗人府严审,势必深究背后可有人主使!”一轮刑罚,一轮刑逼,李氏又万万没有胆量再把皇后、秦府供出,她也怕是要死在宗人府难见天日了。

太皇太后自然看也没看一声短促的哀嚎后,就被内侍掩嘴拖出正殿的李氏。

接下来的话,就更让在场众人心惊!

“李氏不过内宅女流,缘何得知御史闻风弹劾细节,有人指使是一方面,怕是也少不得孙御史泄露政务之故,御史上谏密折,唯君帝能察,孙御史难逃渎职泄密之罪,当与李氏同罪,罢官待察!”

太皇太后处治后宫以及命妇还算合理,却完全不顾天子意下直接罢免朝官,在场诸多翰林,除了苏明以外,大多悚然变色。

天子再难保持沉默:“皇祖母,楚王妃被掳一事闹得众说纷芸,便是市坊之民也有诸多议论,李氏有所耳闻并不奇罕……”不是天子要保区区御史,皆因必须遏制太皇太后当众干政。

“哀家正好借着今日,只作一回声明,从前种种,百姓无知并不为过,但有将来,谁再陷构楚王妃失贞有损皇室声誉,便即散布流言、心怀叵测!”太皇太后打断天子的话:“戚家堂决非罪逆,早归顺朝廷,之所以未公,而是需以之为眼线将前朝余孽一网打尽!楚王妃被余孽布陷掳掠确为事实,但王府亲兵护卫得力以致罪寇并未得逞。”

这话一出,便是当事人旖景都大觉讶异,她身边,虞沨却仍正襟在座,云淡风清像是早有所料一般。

“盖因戚氏打探,有显贵当日竟也欲陷王妃不利,哀家知情不免惊怒,正是为了察明真相,揪出幕后真凶,才让王妃隐匿一时。”

这么一来,王妃压根就没有身陷贼手。

“可凶犯好本事,哀家授令楚王察了近两载,也就只有蛛丝马迹。”

蛛丝马迹四字尤其引人品咂——是谁希望楚王妃横死而不能安返?简直昭然若揭,谁家女儿处心积虑想取而代之?

又听太皇太后说道:“虽无罪证确凿,但王妃也不能总是不见天日,是以,当楚王奉哀家之令清剿余孽,才借戚家堂投诚之名让王妃安返,事实上王妃那一年间,根本就在楚地王府别苑静养。”

这话当然对天子震动最显,几乎把持不住!

什么意思,太皇太后是怀疑他是想对楚王妃不利?这从何说起,虽说他也有掳掠苏妃在手要胁苏、楚两府助他登位的打算,可并没有找到时机,他甚至不知楚王妃当时身在何处!

但太皇太后显然不打算听皇帝分辩,更不容他辩驳的机会,只且冷笑:“王妃安返,朝廷公示天下,是为戚家堂所救,而戚家堂虽为余孽,却早有臣服之心,可是!依然不免有人散布谣言,指罪戚家堂罪大恶极,意在让王妃声誉有损,所图为何,圣上应当也能想明白了吧。”

天子噎在宝座上,面色有如锅底。

他彻底“明白”过来,这就是一个圈套,太皇太后早就布下,为的就是把他彻底架空。

眼下太皇太后这番开诚布公,无疑便将苏、楚两府牢牢笼络,他上当了!

太皇太后之所以在楚王妃一事上暧昧犹豫,就是引他痛下杀手,彻底与苏、楚两府反目成仇!

太皇太后想干嘛?难不成是要当女帝不成?!

“有谁意欲谋害楚王妃性命,不遂,事后又再诋毁陷构,哀家势必细究,因无确凿,暂时不公详细。”太皇太后压根不理会天子这时的情绪,紧接说到:“但有一事,哀家原本想的是私下提警,好让那心怀不轨者知耻而羞,但既然今日已经把实情公布,这一桩事便就当众理论,也免得事后再有人不分是非黑白颠倒。”

太皇太后说完这话略微一顿,旁人犹可,已经浑身冰凉的秦子若顿觉一座泰山压顶的死沉。

子若姑娘的预感是不错的。

因为太皇太后接下来就是针对她:“区氏,我听说,你在楚太妃面前夸口,称多亏秦相力挽狂澜,才保住王妃不被追究?而据此为由,想让楚太妃请旨,纳了秦子若为楚王侧妃?”

这话说得,纯粹就是字字饥讽了。

很明显,太皇太后一番开诚布公,说明楚王妃“被掳”一事原为子虚乌有,慈安宫心知肚明苏妃“清白无辜”,一切不过故布迷局,就等着有人露出狐狸尾巴,秦家居然自称“力挽狂澜”?真是笑掉人大牙也不足形容的滑稽。

秦夫人本就身处死境,拼却性命才保住皇后脱罪,这时还哪有余力为子若转寰?只是匍匐,羞愧得抬不起头来。

“看你这模样,也知道是谎话揭穿,自知理亏了。”太皇太后冷冷一哂:“秦氏七娘本是世家闺秀,哀家当年也多有赞誉,原本以她的出身,勉强也能当得楚王侧妃。”

虽是为妾,但楚王到底是天家信重的宗室,身份尊贵不说,又是才德兼俱,风华正茂,正妃是大长公主嫡亲孙女,公候嫡出,就算秦子若是名门闺秀,屈居其下也是理所应当,可妙在“勉强”二字,显然是有意再踩秦氏一脚。

“诸多命妇女眷也都知道哀家,本身就不耐烦东明时候那些森严拘束,遏制本性的教条,历来,也不觉闺阁女子就当压抑本心,楚王才品俱优,京中多少闺秀仰慕倾倒,秦子若因而折服倒也不算有伤声名。”太皇太后说到这里,语气攸然冷厉:“但这世间任是如何,也不能违备礼法,之于姻缘,两情相投无伤大雅,但也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不能放纵苟合,更休论,秦氏只因一厢情愿,违备家族礼教,被楚王一拒再拒而不知羞耻,竟自甘侍妾闹得除族驱家!”

“区氏也出身名门,又是相府嫡长主妇,对女儿缺乏管教,不思悔过,竟然还为此挑唆欺瞒,简直就是恬不知耻!秦子若倒愿为侍妾,‘可惜’的是楚王妃安然归来,侍妾都没了资格,倘若知耻,自请求去也罢,难道区氏还不能护女儿安身得庇?可笑呀,竟然背后使绊,还往自家脸上贴金,眼看楚太妃心软,居然颠倒黑白谎话连篇,就为了给女儿争取妾位!”

太皇太后显然是对秦家恨之入骨,说话再不留情:“就算相府言而无信,自甘声名狼藉,欲把秦子若接返入籍,我皇家宗室也不容这等口是心非德行败坏之族的女儿得享品阶。”

尽管事情从太皇太后当众揭露大皇子非嫡之时,秦子若自知“侧妃”无望,更休提母亲已担死罪之后,但直到此时此境,竟闻太皇太后毫不避忌当众揭露,那悲愤与怨尤,诸多羞愧,洪水般地当头卷来,因为生母担责才松懈的腰骨,又瞬时僵硬,一时怒胆无边,那血红的眼竟然抬了起来,直逼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压根没留意秦子若的神情,却点了虞沨的名:“远扬,哀家问你,你可愿容秦子若为侧室?”

第九十五章 你既跳湖,我也落水第五百四十八章 珠胎暗结,动手清算第四百三十四章 如意算盘,实在精明第六百四十九章 以你之死,引发冲突第七百二十五章 诸多拆台,接连拂袖第两百一十六章 家事朝事,年节不闲第七百零七章 子若心急,黄氏被斥第两百四十章 阑珊之处,曾住何人第七百六十三章 秦杨二女,谁更“诸葛”第五百一十二章 恭顺示好,化险为夷第两百四十三章 突然生变,生死危机第七百七十四章 兵犯皇城,死仇兄弟第六百八十一章 隔扇有耳,贪欲显明第五百五十章 苏涟赶到,再补一刀第两百二十六章 张氏归来,促成姻缘第四百四十八章 小别重逢,情意绵绵第七百八十一章 旖辰血恨,亲往赐死第两百五十四 惊人隐情,滔天恶行第三百六十七章 两条暗线,完成拼图第四百六十三章 “风波”连连,“风光”回门第四百九十九章 遏制谣言,留下凭证第两百二十四章 计谋迭出,谁是高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时愤怒,便埋祸根第七百四十七章 羊脂玉碎,王妃折返第六百二十一章 尽在筹谋,世子心计第六十一章 抛砖引玉,奇耻大辱第四百九十五章 秦妃挑衅,旖景不忍第一百八十七章 蛇已出洞,不见闷棍第三百八十章 四五知交,小聚生辰第五百八十五章 慈母之心,帝王之疑第十二章 早生死结,一朝爆发第两百五十一章 再访乔县,攻心为上第五百五十二章 算作绝别,九月之喜第一百六十七章 化险为夷,渐入死地第四百八十五章 姑嫂情谊,无端挑衅第六百四十六章 卫冉渗入,肖蔓遭疑第两百四十二章 乔县来客,再引觑觎第一百九十九章 归来锦阳,婚前教育第四百六十七章 “神医”出场,气焰熏天第九十三章 戏里戏外,谁主浮沉第七百七十八章 黄氏收场,故事未完第五百零五章 当真死了?不敢置信第三百三十三章 剑伤小五,言及谋划第一百五十九章 嫌隙难消,心生倦意第两百二十七章 六娘之疑,险揭真相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个忠婢,一段前尘第九十四章 月下阴谋,如何破解第两百一十章 长卷之上,共画来年第五百五十一章 再恕一回,转头了结第七百五十一章 卫冉归来,当堂争执第五百五十八章 时日无多,大变在即第五百五十一章 再恕一回,转头了结第四百四十三章 初入王府,群芳聚宴第六百五十二章 绝决相逼,生死你定第一百二十章 你之哀伤,我之遗憾第三百八十五章 远瑛堂内,终极对恃第一百八十二章 惊闻真相!同道中人第六百一十九章 即将出征,壮志凌云第六百五十七章 艰难决断,依计而行第五十五章 将军护女,痛责莽子第两百四十六章 疑似“呷醋”,劫后重逢第五百五十八章 时日无多,大变在即第四百四十一章 如此理论,忠义难全第两百六十一章 相隔十里,恨不能见第六百八十六章 以死相逼,妥协不难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方布局,一方收网第六百七十一章 干娘面目,王妃“怀妒”第三百六十六章 皇子审案,世子旁观第三百六十八章 登门赴邀,有意争执第三百一十五章 万寿大庆,终临抉择第六百八十九章 凤阳来人,刁难候府第一百三十六章 谁之劫数,终究难参第六百三十一章 旁观者清,精明国相第三百六十五章 欲联三方,挑明阴谋第四十章 妖魅无效,心怀不甘第八十七章 妻妾之间,明枪暗箭第四十七章 心有灵犀?缘何如此第六百七十章 尴尬王爷,抛之脑后第三百八十一章 联宗族亲,原来是你第四百三十章 谢公寿辰,注定闹剧第四百四十二章 有情无情,不弃当弃第四百一十一章 得知真相,却有巧遇第两百八十五章 非是良人,怎托终身第五百六十四章 召集军师,磨刀霍霍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见端倪,终究难测第五百九十九章 人逢悲痛,脱胎换骨第四百零五章 百变皇子,何为真心第六百零三章 惶惧劫数,再应当年第两百五十二章 早有安排,美色陋计第七百四十四章 再去西梁,万般不愿第四百三十二章 不甘吃亏,直言分家第七百零三章 早有关注,风浪将来第三百七十六章 坦言不讳,嫡母庶子第七百五十三章 清算开始,好戏始唱第一百八十四章 手提闷棒,等你出洞第一百六十章 虽未携手,早已并肩第四百一十一章 得知真相,却有巧遇第两百一十六章 家事朝事,年节不闲第两百二十二章 福王慰妻,两妃争强第一百三十五章 众叛亲离,千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