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十五)

第十五篇《谦》文今译与解说

(原文)

“()谦,亨。君子有终。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鸣谦,贞吉。劳谦,君子有终,吉。无不利,撝谦。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译文)

“十五、谦逊,亨通。这是君子应始终保持的品德。

谦逊又谦逊的君子,由此能够建立江山社稷,并带来的是吉祥。有了谦逊的美名,前途吉祥。劳苦又谦逊,君子始终保持这种品德,吉祥。无所不利,这正是君子努力发挥谦逊品质的结果。不给邻国富强的机会,就利用出兵讨伐,没有不获利益的。有了谦逊的名声,有利于兴师征讨封邑与侯国。”

(解说)

本篇是先儒对君子理想人格最早的论述。一部《周易》是为“君子”而写,是为“君子”讲述安邦治国的政治道理。“君子”是治国的主体,又是预设的理想人格。

本篇通透着作者对“君子”人格的预设。“乾”篇里讲的“君子”,是体现在行动上;而此篇里的“君子”,则体现在人格上,即品质修养上。本篇虽然论述“君子”的品质,但落脚点还是在政治目的上。这就是《周易》一书里的“君子”理念。本篇所讲的“君子”之谦,也成为后儒之学上君子道德观念的渊源。

本篇的“命题”是“谦,亨。君子有终”。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很明确的。这是讲君子应始终保持谦逊的品质,本篇的内容也就围绕着这一命题展开的论述。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其意是“谦逊又谦逊的君子,由此能担当国之重任,吉利。”自《周易》哲学始,把政治与人的品质挂钩。后儒学者孔孟同样把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寄托在预设的完美道德人格的君子身上。而这种理念是始构于《周易》。《周易》作者始认为,“谦谦君子”与“用涉大川”是个条件关系。同样后儒学者总是把道德理念与国家政治(即治国)捆绑在一起。《周易》始创的“谦谦君子,利涉大川”无疑深深的影响了后儒学的伦理道德政治学说。政治应体现在社会制度与体制建设,而道德则体现在个体学识品质修养上的完善。一个范畴属“公”,一个范畴属“私”。个人的品质修养却与国家政治有一定的关系。如某一个人在出任管理者来讲,是有一定的关系影响。但对于政治制度,及体制建设与完善并不取决于个人的道德。道德本不是法律制度所调整的对象。但中国古代却把道德上升为法,而具有普片的约束力。这就混淆了道德与法制二者的关系。所以古代高喊的仁政或以德治国,只能变成专制虚伪者的口号。而古代的儒学者,如孔子,孟子,朱子等皆把道德与政治视为一体,造成中国古代道德政治说教发达,而制度建设贫乏的历史现象。也就形成了“满口仁义道德,而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虚伪现象。把道德作为政治的根本,而缺失制度建设,也就成了道德治国的乌托邦。

《周易》是儒学元典,被孔子所重视,并看出了义理内涵。《周易》是先儒构建的政治学说与理论,是开儒学之先河。故《周易》的作者是儒学的鼻祖,孔子只是先儒学说的发展者。孔子进一步发展了《周易》里的哲学思想,成为先秦儒学集大成者。孔子进一步完善了伦理道德政治学说,而非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的伦理道德政治观,只是《周易》哲学的深化与发展。《周易》体现的是政治学说,而孔子的学说同样体现的是政治学说,因孔子所讲的伦理道德之目的归根结底是实现政治之目的。

《谦》里开篇内容是“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这是把君子的品质修养与政治挂起钩来,因为这里所说的君子,是指有国有家者,即统治者。那么,在儒学者看来,君子的谦逊,是构成建功立业的前提条件。

跟着又讲“鸣谦,贞吉”。“鸣”的本义是鸟兽的鸣叫声,此处是指有了声誉,或声望。“君子”有了谦逊,即有了品德的声望,前景就吉祥。这就是“鸣谦,贞吉”的含义。古代确实人有了美德的声誉,做官入仕,就有了资格。这里的“鸣谦,贞吉”是强调君子有了谦逊的声望,仕途前景就无限美好。

“劳谦,君子有终,吉”。

本段的含义还是强调君子应始终保持勤劳谦逊的品质。

“无不利,撝谦。”

“撝(hui辉):通挥。此句是说“应努力发挥谦逊的品质作风,而没有不顺利的。”

“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本段最终表明了君子谦逊的目的是在于政治意图,君子的谦逊不只是追求一个好名声,也不仅仅是完善个人的内心修养,而是在于政治目的。是扩大其地盘与势力。我们要知道《周易》里所讲的“君子”与后封建社会里所讲的“君子”不是同一概念。包括今天我们常说某某是君子,某某是个小人。这是道德概念上的称谓。而《周易》里讲的“君子”是个身份概念。“君子”是指有国有家者,与小人(劳动者)是个对称的概念。《周易》里的君子不是指有修养,有品德的人,而是在位的统治者。这就能理解“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的这种表述了。这段是说“不给邻国富强的机会,就利用出兵讨伐没有不获利的”。这岂不是与君子人格相违背么?有点无原则性侵略他国的行为。但要放到那个历史的时代背景里去认识,就不难理解这种思想观念。那是一个“开国承家”的时代,在这种时代里,有国有家的“君子”们就不能不从“开国承家”上去谋略。不过作者还是希望有谦德的君子才具备这种政治资格。这就是本章最后所表述的内容,“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这是说“有了谦逊的名声,才有利于出兵讨伐邑国。”这正是后儒开出的“内圣外王”的思想内涵。这最后一句与本文的首句相呼应,开篇是“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而结尾是“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谦逊与获得名声,是“君子”建立起的政治资本与威信,才有利于出兵征讨邑国,扩大势力范围。

本篇所讲的谦逊并非指礼仪上的表现,而是君子(统治者)安邦治国的行为准则,即获得政治的一种信用资本。通过君子的品质修养,以达到政治目的。本篇的思想内涵,换句话说是“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理念的渊源。

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四十七)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十)《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七)《周易大发现》(五)《周易大发现》(五十三)《“易学”评论》(四十四)附录一:《周易》原初文本(一)《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八)《周易》哲学解读 “导读”第一篇(十三)《“易学”评论》(六十四)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三篇(二)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一)《周易》哲学解读姊妹篇 周易问答一百一十四《天下第一哲学》(二)《周易》哲学解读姊妹篇 《周易》问答八十一《周易大发现》(七十七)《八卦筮法源流考》(二十六)《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二十五)《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六篇(四十九)《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五十一)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十七)《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六)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二)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十九)《“易学”评论》(十二)《“易学”评论》(五十二)《周易大发现》(二十)《"易学"评论》(四十五)《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四十九)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五十三)《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三十三)《周易》哲学解读 序(二)《“易学”评论》(三十一)《周易大发现》(二十九)《天下第一哲学》(二十九)《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一)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十八)《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九)《周易》哲学解读姊妹篇 周易问答一百二十四《周易大发现》(十)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七)《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二十五)《天下第一哲学》(三十九)《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八)《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十)《周易》哲学解读姊妹篇 《周易》问答九十九《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六篇(三十五)《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二十三)《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二)《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四十七)《八卦筮法源流考》(二十七)《周易》政治哲学演讲(十七)《天下第一哲学》(五十四)《天下第一哲学》(三十六)《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六篇(三十五)《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五十六)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五十四)《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五篇(十八)《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三十三)《“易学”评论》(五)《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三十)《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二十九)《“易学”评论》(三)《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二)《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六篇(三十三)《八卦筮法源流考》(三十八)《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四篇(二)《周易》政治哲学演讲(十四)《周易大发现》(二十)中卷 《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四十四)《八卦筮法源流考》(二十一)《周易大发现》(三)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十五)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七篇(十九)《天下第一哲学》(三十四)《八卦筮法源流考》(三十三)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三十七)《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五十七)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三十九)《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五)《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十)《“易学”评论》(七十七)《周易大发现》(二十二)《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六篇(四十五)《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六十)《天下第一哲学》(二十)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十六)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六篇(四)《周易集解》易说批判(五十五)《周易大发现》(七)《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六篇(十一)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十六)《“易学”评论》(四十三)《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六)《“易学”评论》(四十六)《“易学”评论》(四十一)《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六篇(十二)中卷《周易》六十四文译解(八)《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六篇(十八)《周易》哲学解读姊妹篇 周易问答一百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