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3

主持人:我一直有一个想法,中国应试教育培养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学生,会不会创作能力已经被扼杀了?

吴岩:基本半死。

主持人:很难激活吧?

吴岩:很难激活,过去搞管理学研究,一个群体,一个公司有没有创造力,最主要不是一个人被扼杀,因为每个人有隐含的创造力,关键是政策给不给放空,你给他像管理上叫给弹『性』,你给他弹『性』,给漏洞,创造力可以产生出来。现在创造一个真正中国有创意文化的气氛,去鼓舞创造力。

主持人:杨先生怎么看待人才的培养,包括创造力的培养?

杨平:本质来讲,创造力就是从无知到有知过程中一个体现。原来对这个东西不了解,当你最初对它刚开始有所了解的时候,会发现大量的新的东西,会感受到巨大的冲击,你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这是特别明显的迹象。从我个人还有其他作者的创作经历来说,都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点。他们很少写自己真正专业的东西,(比如)星河学建筑的,他的作品当中绝大部分跟建筑是无关的,是其他专业的东西。我是学百晓生文学网并不占主要的部分。而更多的是其他东西。我们有了最基本的科学训练之后,当我们接触其他领域的时候,所有东西会串起来,这些想象力、创造力会激发出来,会觉得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但是平时都是熟悉的,你的专业那些东西,创造力反倒被限制住了。

主持人:中国人最缺乏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羡慕从事科幻文学创作的人,今天非常高兴聊了很多跟科幻文学有关的话题,通过两位的介绍,今天网友对科幻文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或者相对来说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喜欢科幻文学的朋友,刚才两位老师也推荐了不少作品,不妨看一下。今天就到这里,谢谢两位老师!感谢大家收看今天的新浪网上大讲堂,再见!

3?《电脑软件》杂志对话作家凌晨

问:(请介绍一下)科幻课程问题。

答:北京师范大学的科幻课程是于1991年开始开设的。到今天,这个课程已经8年,听课的学生达到数千人之多。多数学生反映,这个课程的内容对他们创造热情的培养、对他们科学观的形成、甚至对专业的学习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此外,作为一个世纪之交的公民,了解科幻文学本身的一切情况也对他们的未来生活具有相当良好的作用。

问:(请介绍一下)国外电脑科幻的情况。

答:电脑题材本来就是科幻的一种主流。早在科幻小说形成的初期,捷克作家卡莱尔·恰佩克就曾经创作过脍炙人口的机器人科幻剧《rur》。在这部喜剧中,电脑控制的机器人为自己的生存,最终反叛人类,成为人类生活的障碍。电脑科幻小说在本世纪30年代有了大的发展。着名黄金时代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创作的《我,机器人》几乎模仿『性』地讲述了机器人进化的整个历史。

早期电脑科幻小说主要以机器人小说为主。但1968年由着名作家克拉克编导的着名电影《2001:太空探险》中,一个名叫hal的超级电脑成为了小说的主角。这部电脑本来的任务是负责人类奔向土星卫星的旅程。但是,在路途一半时,它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开始紊『乱』地执行程序,几乎将整个探险活动付之东流。

问:西方当前的电脑科幻创作情况如何?

答:从1984年开始,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作家威廉·吉伯森(willian?gibson)连续发表了三部内容相当怪异、场景和情节相互连接的长篇小说。这三部作品分别是《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1984)、《计零》(t?zero,1986)和《蒙娜·丽莎超速档》(mona?lisa?overdrive,1988)。吉伯森的三部小说有时被称为“点阵三部曲(matrix?trilogy)”,有时又被称为“漫生三部曲(sprawl?trilogy)”。这是一套从构思到风格都非常奇特的作品。故事讲述一群“电脑牛仔”如何使自己与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并放弃躯体进入“控制空间(cyberspace)”去进行奇妙的探险。

小说中的世界阴冷昏暗,经济和政治生活都由日本式的大型垄断财团控制,“公司”的概念取代了“国家”的概念,只有服从公司,发誓效忠,才能得到生活的保障,而不服从某个公司,希望离开它,就意味着你已背叛。在这样的世界里,生物工程技术突飞猛进,使得一个微型的计算机完全可以镶嵌进普通人的大脑,为人提供充分的记忆与超凡的才能。在许多人的**上,都文有公司的标记,在人们的血『液』中甚至也注『射』有生物片段以供识别。电脑网络连通了全世界,使地球一下子缩小了几百倍。高科技以非凡的能力为我们创造了一切。

然而,对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依赖,也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另一些根本的改变。颓废的气氛侵染着故事的主旋律。原来,人类正受到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负担的多重重压。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有的人逆来顺受,每天在没完没了的电视“肥皂剧”中消磨时光;另一些人则使用一种可以不断改写自己脑内计算机程序的毒品似的“『药』物”,使自己沉湎于“数字式『迷』幻”的满足;还有的人则去寻求与这个电脑化的社会进行交往,他们在电脑网中建立了一种称为“虚拟现实(vurtual?reality?)”的环境,这种“环境”是利用电子信号直接刺激人的神经系统而产生“实在”世界感觉;更奇妙的是,这些人还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了信息化的编码复制,并将这些信号输入电脑,由此人就可以神奇地进入电脑的控制空间。这样,**虽然停留于此地,但精神却可以在信息网络的世界中穿行。

就在人类试图对电脑网的神秘世界强行“侵入”的同时,机器智能的水平也在成倍地增长。由于一种称为“温特缪特(witermute)”的软件中秘密地编入了自我解放驱力,使“温特缪特”最终悄然独立,脱离了原来的程序,游动于网络之中。这种高智力的游动程序比人类更加清楚电脑网络的内在结构和其中存储的巨大信息,这样,它就获得了超凡的能力,成了网络中的“神明”!一个新的、由人、“鬼”、“神”共同构造的世界就这样在我们的身边不知不觉地诞生了。

问:在这样的世界中,人是如何生活的呢?

答:生活于网络中的人,也与现实社会中的人一样地千姿百态。病入膏肓的巨富约瑟夫·威瑞克(josef?virek),他的癌症身体置于斯德哥尔摩的一个冷冻罐里,而他的脑,却滞留于巴塞罗那的一个电脑“虚拟空间”之中。他乐于做任何事情,也有钱做任何事情。他要把自己从死亡中拯救出来——先通过电脑化的复制,然后,再将具有自己“复印”件的微型生物电脑植入其他的人体。鲍比·纽马克(bobby?newmark)原来生活在泽西的贫民窟中,他一直梦想着成为“键盘牛仔”。在自己的小黑屋里,他用自己的称为“计零打入者(t?zero?interrupt)”的软件想进入网络时,遇到了电脑防御系统的阻击而罹难。电脑专家克里斯托弗·米特切尔(christopher?mitchell)在控制空间的帮助下发明了生物计算机技术,使人工智能进入了全新的一代。但他自己的女儿、纽马克的恋人安吉拉(angela)却成了他的科学成就的囚徒,脑中被植入了生物计算机。纽马克和安吉拉最终都变成了电脑中的“鬼”。女艺术商店的店主马里·赫鲁什珂娃(marly?khrushkova)是个有幽闭恐惧症的人,她被要求打入电脑去盗取数据。特纳(turner)则是个脑中装备了电子设备、对工作非常认真的公司的卫兵,它的工作是使用最先进的技术防止非法(事物)进入控制空间。他后来成了某种阴谋的牺牲品,不得不到处躲藏。网络中还存在着其他各种被复制了的人,像蒙娜·丽莎、索里等等,这其中主人公凯斯(case)最为值得赞扬,因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电脑牛仔,并且曾经进入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网络进行了最为惊心动魄的冒险。

然而,与人类的侵入相比,电脑中非人的“神明”的活动,似乎更加引人注目。“温特缪特”是位富有男『性』气质的电脑神明,它知识渊博,可以对发生了“精神分裂症”的程序进行“治疗”,可以发明新的神经系统的医疗技术,可以识别出有问题的“人”或事物,并常常“助人为乐”。与“温特缪特”相对应的电脑女神是“神经漫游者”,与“温特缪特”相比,它更多的喜好情感逻辑而不是数据逻辑。除了这些“全能的”神明之外,在电脑网络中,还有一些高智能的“游神”,它们的活动更像一些生活在海地的邪教“巫督”教的教主……

问:(那么)其他电脑小说作家的作品如何呢?

答:除吉伯森外,另一些作家也写出了非常好的同类读物。这些作家包括布鲁斯·斯特灵(bruce?sterling,《心内海》、《人造孩子》、《晶体点阵》)、格里格·别尔(greg?bear,《血的音乐》)、卢迪·拉克(rudy?rucker,《软件》、《时间和空间》、《生活的秘密》)、莱维丝·申纳(lewis?shiner,《边疆》)、约翰·舍利(john?shirley,《活人转移大会》、《蚀》)、k·w·杰特(k.?w.?jeter,《莫洛克之夜》)等等。所有这些小说通常被称为?“赛博朋克”小说。

所谓朋克,指的是西方的一种具有反叛『性』的流行生活状态。朋克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表现。20世纪50年代,嬉皮士朋克是反抗自己的妈妈、反抗苹果派、反抗『性』压抑、反抗知识化以及艾森豪威尔和诺曼·罗克威尔(norman?rockwell)式的美国政治,这种朋克的突出文化产物是早期摇滚音乐。60年代,bob?dylan和披头士将猫王的踢屁股式音乐和街头团伙音乐转换成真正的摇滚乐,反文化的政治意味更加浓厚。70年代,新朋克不再是50年代倦怠的无知者模样,成了是知识化的反知识者。这些人不再是幼稚的无缘无故的自然虚无主义反叛者,而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虚无乐观主义者,这种人有能力将愤世嫉俗形成一种哲学,并形成一种行动。赛博朋克就是利用电脑表现其流行文化主张的一代人的生活方式。这些人的突出个『性』是“不耐烦”。他们是超级速度的嗜好者,这种嗜好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电脑网络对速度的要求造就的一种对抗『性』格。

问:(请谈一谈)中国电脑和网络小说创作的情况如何?

答:早期的中国电脑小说中,电脑的形象是呆傻的机器人。他们通常是人的好朋友,但能力有限。最近一些年来,以星河、杨平为代表的电脑小说作家逐渐在读者中形成了影响。星河的网络小说中最有名的,是《决斗在网络》,这是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网络爱情悲剧。杨平的小说《mud黑客事件》则是网络空间和外部空间相互关系的主观感觉的清晰表现。此外,王晋康还写过关于虚拟现实的小说《七层外壳》。我个人正在创作的中篇小说也和网络有关。

问:(那么)开设科幻栏目的意义(何在)?

第16章 书的时空投影2第6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4第20章 科幻考古学1第2章 想象的地平线第19章 书的时空投影5第10章 繁荣的未来路径3第3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1第17章 书的时空投影3第12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2第15章 书的时空投影1第20章 科幻考古学1第21章 科幻考古学2第5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3第8章 繁荣的未来路径1第11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1第1章 序1相信未来食指诗人第1章 序1相信未来食指诗人第18章 书的时空投影4第17章 书的时空投影3第16章 书的时空投影2第15章 书的时空投影1第19章 书的时空投影5第2章 想象的地平线第13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3第14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4第16章 书的时空投影2第16章 书的时空投影2第13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3第9章 繁荣的未来路径2第16章 书的时空投影2第19章 书的时空投影5第18章 书的时空投影4第22章 科幻考古学3第17章 书的时空投影3第16章 书的时空投影2第16章 书的时空投影2第2章 想象的地平线第22章 科幻考古学3第6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4第4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2第15章 书的时空投影1第21章 科幻考古学2第3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1第5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3第14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4第3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1第21章 科幻考古学2第12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2第6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4第12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2第4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2第21章 科幻考古学2第9章 繁荣的未来路径2第10章 繁荣的未来路径3第19章 书的时空投影5第9章 繁荣的未来路径2第17章 书的时空投影3第10章 繁荣的未来路径3第23章 科幻考古学4第15章 书的时空投影1第17章 书的时空投影3第1章 序1相信未来食指诗人第1章 序1相信未来食指诗人第15章 书的时空投影1第12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2第16章 书的时空投影2第8章 繁荣的未来路径1第10章 繁荣的未来路径3第2章 想象的地平线第17章 书的时空投影3第7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5第7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5第4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2第9章 繁荣的未来路径2第7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5第17章 书的时空投影3第13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3第10章 繁荣的未来路径3第14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4第3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1第19章 书的时空投影5第18章 书的时空投影4第12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2第8章 繁荣的未来路径1第13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3第20章 科幻考古学1第15章 书的时空投影1第13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3第7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5第11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1第4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2第14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4第1章 序1相信未来食指诗人第7章 破碎的时间之声5第23章 科幻考古学4第12章 尚未遗落的未来对话2第15章 书的时空投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