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天色放晴。
两家人相约一同启程。
路上一片泥泞,车行走得很慢。
他们一路打量着外边的过往行人跟农田山林,诸葛亮跟陆逊两个天才儿童又凑到了一起,一路争辩起来。
他们谈论着路上的种种见闻,推断着泰山郡的政策,点评得失,颇有些指点江山的气概。
看得两家大人都感到好笑,不过心里头又充满自豪:“看,我家孩儿小小年纪,已经有宰辅气度!”
车队接近奉高城的时候,路突然变得好走起来。
宽阔的大路上铺满了一种奇特的石渣,整条路十分地平坦干净,一点积水都没有。
路上许许多多的马车来来往往,大片大片的农田里种植着奇特的瓜果蔬菜。
屯田卫的土地里,平整成了大片大片的襄陇,种植着一种奇怪的粮食。
绿色的藤蔓铺满了地上,风一吹,绿浪翻腾。
土地里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屯田卫红薯实验田”。
田地里,老农打扮的屯田兵扛着锄头,挑着筐罗,正要下地收割。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诸葛亮对陆逊道:“你刚才不是说泰山郡过于重视商业,必然导致农桑荒废吗?
我敢打赌,这其中的关窍肯定就在这新种的粮食上面。
我不相信刘使君他们会看不到这一点,所以这高产粮食可能真的十分高产。”
陆逊反驳道:“我们一路所见,难道不是农田荒废了许多吗?哼,我不信这高产粮食就能满足百姓所需了。
分明是世家豪强见到商贾之利,荒废了农事。”
他们走上前去观看,此刻只见屯田卫大家划好了收获获的亩数。
不多时,只见许多的百姓跟地方豪强都到了。
人山人海地围观在田地之外,都是来观看这种高产粮食的收成的。
一声锣响,两旁兵丁开道,只见一位身着红色官服的年轻人领头,身后跟着一大群官吏,一路来到田地里。
听着众人的议论,诸葛亮等人知道是泰山郡守刘羲到了。
看着丰神俊朗气度不凡的刘太守,几位少年心中都泛起一股崇拜之情。
自从刘羲说出振聋发聩的“为天地立心”四句,就鼓舞了大汉无数的学子士人。
之后征讨山蛮,平黄巾,创心学。
他早已是少年们心中的偶像,少女们心中梦寐以求的如意郎君。
所有人都发出高声的呼喊,发自内心的尊敬跟喜悦。
自从刘羲来到泰山郡不到一年时间,泰山郡的变化有目共睹。
百业兴盛,各种商品不断产出,耕作技术不断改良,然后又有各种高产粮食不断出现,各种蔬菜瓜果种植出来。
虽然还没有大面积地推广开来,但是等到明年,必然会全面种植,到时候,全郡百姓将再无饥馑之忧。
像高产小麦,水稻,玉米,土豆等等,早已收获。
百姓们亲眼目睹,热情大增。
现在都等着这最后一样高产作物,也是刘太守所说的最重要的农作物——红薯的收成了。
简单地祭拜了神农氏之后,刘羲高呼一声:“收割。”
屯田卫的农官们带领着卫所士兵割掉红薯藤蔓,扬起锄头开挖,一个个干劲十足。
一根根硕大的红薯不断地被挖了出来,看着堆积如山的红薯,所有人都两眼直冒星星。
民以食为天,但是自古以来,农民的粮食似乎都从没足够过。
所谓的太平盛世,也不过是勉强能够糊口而已,存粮从来都不多。
年成稍微不好,就得以野菜杂草充饥。
饿死人,卖儿卖女,都是长年常有的事。
刘羲早在他们开挖的时候,就命人在路边架起了一口口大锅。
添水生火,每口锅里放下一星半点的白米。
然后命人将挖出来的红薯拿过来两筐,洗净之后,切成小块,投入锅里。
当田里还没挖到一小半的时候,锅中的红薯就已经熟了。
刘羲取了碗来,自己盛了半碗,然后让劳作的人每人过来取走一碗。
就连路边观看的百姓跟路人,都可以任意取用。
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快速地把红薯给推广开来。
诸葛亮他们一行人也去凑了个热闹,每人端了一小碗过来。
他们喝了一口米粥,软糯甘甜,那红薯入口即化,软绵绵的,味道很好,又十分果腹。
所有人交口称赞。
他们讨论着红薯的产量,看这架势,只怕有上千斤不止。
在农官秤过一亩地的产量之后,高声喊道:“红薯亩产五千斤!”
“亩产五千斤!”
“亩产五千斤!”
所有的百姓都高声叫喊,兴奋得颤抖起来。
就连那些世家豪强们也都十分地开心兴奋。
民以食为天,这样的高产粮食,无论如何称赞都不为过!
“爹啊,娘啊,你们看到了吗?孩儿再也不会挨饿了!你们要是还活着多好啊!”
“呜呜,我苦命的儿啊!要是这红薯早出现两年,你也不会饿死了!”
有的百姓想起了饿死的亲人,不禁捧着碗嚎啕大哭起来。
特别是屯田卫的士兵,他们大多是流民出身,因此更加感同身受。
一时间哭声震天。
哭过之后,所有人都向着刘羲行大拜之礼,很多百姓甚至三跪九叩。
“万岁!刘使君万岁!”
所有人放声高呼。
“万岁”一词,自明朝之后才成为皇帝的专属。
不过即使如此,这个词语在这个时代也是很少用的,只用于真正的隆重场合。
有汉之记载,只有冠军侯霍去病俘虏匈奴王庭贵族之时,军士们高呼“万岁”。
此乃极高之殊荣。
见到红薯高产,没有出现水土不服,刘羲才满意地离去。
他离开后,所有的百姓自发地加入了收割队伍中,帮忙收获这样红薯。
每个人像似挖取比黄金还珍贵的珍宝一般,小心翼翼。
诸葛玄叹道:“刘使君凭着这些高产作物,可以称作当世圣贤了。”
有此功勋,刘羲的声望必定达到顶点,立地成圣。
一行人进入奉高城中才逐渐地平复心情,奉高城内,一排排的房屋鳞次栉比。
高楼林立,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华景象。
城内不断有士卒巡逻,热闹喧嚣,却没有丝毫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