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皓一路北上,在前往拜访孙禄堂的途中,也在一边修行着郭云深传给他的三部经书——《易筋经》、《锻骨经》和《洗髓经》。
这三部经书,乃是天台紫凝道人的绝学,乃是交流所得。
世人大多认为这些绝学都出自禅宗之祖少林寺,但实际上,这三部武林绝学俱都是道家之法。
这三部经书极其深奥,即便是在阳神三国里也都算得上上乘功法,而这还是因为缺少了吸收牵引灵气的部分,否则的话,当不下于阳神三国世界里《战神经》那等无上功法。
哪怕是以殷皓的天赋,也不过是勉强上手罢了。
殷皓一边修行,一边赶路,短短的四天时间里,就一共遇到了七波劫匪。
有这些劫匪练手,殷皓倒也勉强能维持着自己的打法不退步,也算是一件意外之喜。
不得不说,相比于南方来说,北方确实要更乱。
只是一联想到当下时代的背景,殷皓整个人就沉默了下来,心中的那份喜意也随之消散,变得沉重起来。
要是能活得下去,谁会想要落草为寇呢,谁不想过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
过这种刀头舔血的日子,没人愿意。
今年北方大旱,本来生活就艰难,加上之前战争赔款,这些钱来自哪里,当然是来自老百姓的身上了。
老百姓最后被逼无奈,就只能落草为寇,而且几乎是整个村子集体落草为寇。
在北方,基本上的很多村落都是聚族而居,一个村子一般都是一个姓氏。
而且在这一带地区,因为习武之风盛行,基本上村民都会几招。
每一个村子一般都有一个,或者几个会武术的人,在农闲的时候会召集大家一起习武。
一方面会两招实用的招数,在村子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会用到,因为这些矛盾很多时候是靠拳头来解决的,另外一方面则是可以抵御山贼之类的贼人。
至于强身健体,那是现代人意识里的说法。
在古代,你看看哪一个农民会跟你说通过运动、练武来强身健体的?
开玩笑的吧!一年到头的衣食住行忙都忙不过来,谁还去琢磨强身健体这方面的事?
而这些人要是活不下去了的话,那很有可能会集体造反,因为他们是有组织的。
这些村子中会武术的人,通常会被其他人尊称为“大师兄”。
而这些大师兄会的拳法,自然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有组织的。
比如说在茅山周围那一片地,就叫做阳湖拳,是一套从茅山上流传下来的拳法。
而在北方大多数地方,因为这些拳法来自各方因为义气相和而聚在一起的拳师,所以就被称为“义和拳”。
现在这些村子的人活不下去了,就会在大师兄们的带领下一起造反,一开始清政府想要镇压,后来发现镇压不下去了,那就安抚吧!
所以就给改了个比较官方的名字,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叫做“义和团”。
没错,著名的“义和团”大体就是这样来的。
本来情况很简单,不过后来有些聪明的有心人,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那事情就复杂了。
这些都是郭云深给殷皓讲解北方武林约定成俗的规矩时,顺带讲给他听的。
最为重要的是,郭云深还特意告诫过他尽量不要去招惹“义和团”。
因为“义和团”势力太大,里面的拳师来源也太广,甚至就连形意门都有人在里边。
一旦招惹上了,若是没有地位高的前辈担保说和的话,基本上难逃一死。
即便有人担保说和,也需摆出酒席赔礼道歉。
当然了,以郭云深的地位,即便殷皓招惹了“义和团”,赔礼道歉也只需要走个形式罢了。
但郭云深怕的是,殷皓在招惹了“义和团”之后,挨不过“义和团”的追杀。
单挑他不怕,毕竟以殷皓此时的战力,等闲化劲都不一定是他的对手,但他怕殷皓被群殴啊!
毕竟双拳难敌四手,还在世面上活动的“义和团”可不会管什么江湖规矩,单挑打不过那可就是直接群殴了。
消息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他出面摆平困难也是需要时间的。
而他怕就怕在,他还没摆平困难,殷皓就已经在这段时间里被砍死了。
再则一个,“义和团”虽然现在已经有些变质了,但里面的拳师大多还是心怀家国的正义之士,否则他也不会允许他门下的徒子徒孙加入了。
这样一来,他就更不想殷皓跟“义和团”对上了。
“这个时代就是这么操蛋,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殷皓靠在一颗树旁,倚着火堆烤着一只兔子,抬头望着满天的星辰自言自语道。
说实话,他在听到郭云深讲这些的时候,就想过是不是要借住郭云深在武林中的地位将偌大的“义和团”收服,然后在种田练兵之余,展开“灭清抗洋”运动。
正所谓,“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
他虽然穿的是清末,但总归也是清朝,造反也是有必要的吧?
但想了一下,他最后还是放弃了。
戊戌变法在他还在郭云深老爷子那里学拳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现在离清朝灭亡也不过是十四年的时间,他没必要去瞎掺和一手。
不说他种田练兵到覆灭清朝同样需要十几年的时间,光是他目前也没有那个能力啊!
他只需要在必要时,给孙国父那群革命党人一些必要的指引,再提供一些物资,加速一下清朝的灭亡就足以了。
毕竟他还要练武,还要学习知识,甚至还要培养心性、磨砺手段,没必要去瞎搞。
“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