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再抄一回诗

方浩的那些诗词很好,这是裘伯贤将方浩的几十首诗词寄到京城那些朋友手中之后,那些人得出的一致的评论。

特别是方浩的那些诗词和裘伯贤的那本诗集放在一起,更衬托得方浩的诗词光芒万丈。

很多人都觉得这些诗词可以流传百世。

这也是裘伯贤在京城的那个朋友圈虽然没有见过方浩,却将他当做自己人的原因所在。

因为方浩会写诗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比卢伦英更像一个读书人。

卢伦英虽然也读过书,可是写的诗词狗屁不通,比老干体都还不如,并没有被那个圈子承认。

池旭向方浩求诗,当然也是想着方浩将他写在诗里面,那他就可以跟着这首诗一起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了。

说完这话,就非常期待的看着方浩。

方浩搜索了一下自己脑海里的唐诗宋词,点头道:“这个没问题,我现在就可以做一首,念给伯父你听。”

“不忙着现在做,”池旭笑道,“等到了狼牙关,借用卢总兵的笔墨纸砚,你给我写下来。”

他是见过方浩诗词原稿的人,那一手字写的实在是太好了,俨然有大家风范。

也就是方浩现在身份还太卑微了,没有给他的那手字带来附加值,要不然已经被推许为书法大家。

能够得到方浩的真迹,那就更加的牛叉,等上几十年时光的积累,那首诗那幅字,就会成为文物,可以作为传家之宝来传承下去。

方浩点头道:“也好,正好还可以润色打磨一下。”

到了狼牙关之后,池旭笑吟吟的对卢伦英说了这件事情,要借他的笔墨纸砚一用。

卢伦英也是读过书的人,虽然诗词写得乱七八糟,但是也自命为诗人,知道这是一件雅事,便让手下的人取来最好的笔、最好的墨、最好的纸、最好的砚来让方浩写诗。

墨磨好,纸铺开,方浩提笔蘸墨,在那纸上面写了“白雪歌送池御史归京”九个大字。

池旭精神一震——这标题就写上他了,以后这首诗只要能够流传下去,他也就会跟着流传下去。

一个姓池的御史。

这已经很足够了。

方浩运笔如风,刷刷刷刷的,在白纸上面写下了一行行的诗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他这一次抄的是他那个世界唐朝著名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千古名作。

他一边写着,池旭一边读着,虽然不明白“瀚海”是哪一座海,“天山”又是哪一座山,“轮台东门”又是个什么鬼地方,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他觉得这首诗好。

“绝妙好诗!”他竖起大拇指来称赞方浩,“这首诗不用说,一定可以流传千古,我都要托贤侄的光,能在千古之后还有名声。”

卢伦英也忍不住赞叹:“方指挥果然诗才了得,可惜了,要是读书科考,以后岂不是经国纬世之才?”

方浩连忙谦虚的道谢。

池旭捧起那张纸又读了两遍,非常的欢喜,对方浩说道:“方贤侄,你这一年多来,应该也写了不少的诗词吧?要不索性一并写出来,我带回京城,给你传播一下。”

方浩说道:“这一年多来忙于练兵,但是没有多少闲情雅致来写诗,只有感而发,写了几首边塞诗,如果伯父不嫌弃,我现在就抄写出来。”

“快写,快写。”池旭催道。

又拿来一张纸,方浩写上了几首诗。

边塞杂诗:

一、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四、

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长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狼牙关。

刷刷刷刷,一会儿就写上了四首七绝。

——不对,是一会儿就抄上了四首七绝。

看到“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一句的时候,池旭和卢伦英都叹息了一声。

他们年纪都比较大,经历的事情比较多,知道确实是这么回事。

不要看着几年前那场战争之后,有那么多人得到了很高的奖赏,甚至还有几个封侯的。

但是在那一场战争中死去的人就有几百万,可不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待看到“春风不度狼牙关”那一句的时候,卢伦英脸色一变,说道:“方指挥,这一首有些不妥,要是传出去,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我们对朝廷有怨望之心,还是删了吧。”

方浩还没有说什么,池旭便道:“无妨,我这一次来边关巡查,发现边关的将士们,确实都挺不容易的,也应该让有些人了解一下边关将士们的想法,这首诗应该写,还应该好好的传播出去。”

他这么说,卢伦英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等到墨迹干了之后,池旭就将这两张诗稿用轴筒给卷了起来,小心包好,免得让它受到损伤。

这可是能够作为传家之宝的好东西,必须要小心翼翼的保护起来。

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在总兵府吃了一顿午饭,然后方浩就带着他的那支骑兵返回了先锋营。

池旭在狼牙关又留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才踏上回京之路。

他这一次已经将朔州各个点都巡视了一遍,也应该回京叙职了。

回京的路上,他就开始写他的折子。

关于这一次巡查的。

有什么不好的问题,要指出来批评,有什么好的方面,也要进行表扬。

方浩的先锋营,自然在他的表扬之中,他还叫卢伦英对方浩业务能力的夸赞,以及方浩对他吹过的一些牛也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写进了里面。

在他的这份折子中,方浩和他的先锋营,就是他巡视中最大的亮点。

第八章 王大学士设宴第四十三章 见不得人的事情第四十一章 消失的巡逻队第十七章 诗人裘伯贤第四十三章 打土豪第一二六章 殖民第一三三章 文明进步的保证第七十一章 搓背第十三章 世界物产图鉴第五十一章 咬人的公主第三十八章 又到了抄袭的时候第八十八章 满载而归第二章 升级武士第一一三章 一级保护动物第六十八章 感觉有一些不对劲第十章 考据党什么的最讨厌了第五十二章 搜查第九十五章 生意成本第五十八章 帮忙第八十九章 不好的消息第三十四章 雄关第一百七十二章 万胜第九十三章 出兵第五章 朝廷的想法第四十九章 报官第九十三章 前途光明第一二七章 恩荫制第九十三章 出兵第九十二章 种地小能手第六十二章 专门开辟道路的队伍第一四三章 失衡的人口比例第十一章 夜谈第五十章 威胁第四十八章 大船第一零七章 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第五十一章 各有心思第二十章 大炮的威力第一百三十二章 谋夺马场(二)第八十四章 学习种地(中秋节快乐,求打赏,求订阅)第十八章 诗人方浩第五十章 捕头第二十七章 搬家第一二零章 儿女双全第四十二章 幽戎总督第二十一章 巡逻第五章 改善伙食第三十二章 太子第八十三章 金拱门第九十七章 差距太大第八章 操练第六十八章 尤登阁捎来的话第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第一三九章 试航第七十七章 围攻第七章 鸳鸯戏水第一五三章 全军缟素第一百章 东进第三十章 忠心的属从第五十七章 陪我的大雕第十五章 学习技术第八十三章 时间第一五三章 全军缟素第一百五十四章 对战争的态度第一三一章 下一个五年计划第十九章 望海城第九十四章 挑事精第二十四章 千里镜第三十二章 碧落大草原的入侵第九十三章 出兵第六十七章 报仇雪恨第二十一章 裘蓉的肯定第五章 养寇自重第一章 边关第八十四章 精密仪器第八十八章 出路与后路第十一章 震慑第三十八章 合作意向第四十七章 皇上的意思第一四一章 两路进军第五十二章 舆论第二十章 偷窥第十三章第二十三章 裘小姐的好奇心第二十二章 齐重的新东家第一五六章 更改商路第八十六章 回家过年第四十九章 得罪的人太多了第一四七章 让贤第六十四章 人情冷暖第四十二章 重中之重第三十四章 雄关第四十四章 堵门第六十二章 陈师爷的欣赏第六十章 年少荒唐第二十七章 戎突人的奸细第四十七章 圣眷甚隆第一四八章 划分地盘第十八章 借种第六十七章 诰命第四十六章 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