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功高难赏

“加兵部尚书衔?”

梅翰林愣了一下。

加兵部尚书衔,只是挂上兵部尚书的头衔,并不等于就是兵部尚书。

但是挂上这个头衔,也就拥有了和兵部尚书对等的地位,在他自己的军队里面,可以拥有和兵部尚书一样的权力。

拥有的那些权力,包括可以自行任命军队的将领,不需要报批朝廷的同意。

也包括可以自己生产武器,不需要经由兵部武库司来拨付。

这是很大的自主权。

虽然方浩之前得到了朝廷便宜行事的许可,可那只是特例,特殊时期的特殊任命,那只属于临时性的,朝廷随时都可以将这个权力给剥夺掉。

而且那些将领的提拔名义上还要经过朝廷的核准,才能够名正言顺的上任。

哪怕是节度使,非战争时期,要提拔手下的军官,还必须要报请朝廷的批准。

加了兵部尚书衔之后,自己就可以行使一部兵部尚书的权力,代表朝廷直接授予他们职务。

加兵部尚书衔,那就是朝廷的正式许可,想要剥脱,至少要拿出一个适当的理由来。

就像十几年前的那一场战争,打仗的时候朝廷可以任命大将成为统兵的元帅,统领天下兵马,不过那只是暂时的权力,并不在朝廷制度之内,打完仗了,就可以剥脱那样的权力。

但是设定了节度使就不一样,那是正式的官衔,过了十几年的时间,早就可以撤掉了,可是都没有将它撤掉。

这是很多领兵在外的大将都想要拥有的权力。

在尧国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在外领兵的大将加兵部尚书衔的事情,但是很少。

尧国的文官们对权力抠得很死,兵部尚书虽然有一个“兵”字,但属于文官体系,这是他们才能够掌握的权力,并不希望让给别人。

当初许方浩便宜行事,因为那是开疆扩土,没有给他足够的权力,就难以完成那样的任务。

不过便宜行事终究只是非常时期的临时性任命,如果给他加一个兵部尚书衔,以后他没有犯什么错误的情况下,朝廷就没有理由取消他的这个头衔,也就没有理由取消他那么大的权力。

“这样会不会有一些不好?”他犹豫着说道。

“要不然,该给他升一个什么样的官呢?这样总比多一个节度使要好吧?”王大学士道。

从一品的大将军加上正二品的兵部尚书衔,拥有了很大的自主权。

不过还是没有节度使的权力大。

因为节度使管的地方很多,而且不只是管军队,还管当地所有的老百姓。

虽然方浩目前看起来他也管着当地所有的老百姓,但是实际上按照尧国的制度来说,他的属地并没有老百姓,只有屯田的民户,而且都是以罪犯的名义迁移过去的流民,理所当然的要给那些将领来管。

如果朝廷开放内地老百姓迁移过去,那些人就不是方浩有资格管理的,得由朝廷派遣的地方官过去管理。

但是节度使有那样的资格管理。

节度使就是那一大片地方的最高长官,即管兵,也管民,就像土皇帝一样。

虽然燕、朔两州现在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百姓,都是那些流民,不过那是因为朝廷不允许内地的老百姓迁移过去,害怕会让这两个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

撤掉两个节度使之后,迁移老百姓过去,朝廷就可以派遣地方官管理那些地方。

地方官管理不了屯田的民户,那属于军队管理,但是军队也管理不了地方上的老百姓。

现在的情况是,哪怕朝廷想要放开内地的老百姓移民到关外,可是有燕州和朔州挡在前面,也没有办法放开。

不然就没有办法向这两州节度使解释,为什么不准老百姓移民到他们的地方,而准许那些老百姓移民到更远的地方,是不是对他们有意见?

只有将燕洲和朔州都给撤掉,才可以光明正大的将内地大量的老百姓迁移到边关以及关外,将那些土地真真实实的变成尧国的土地,让尧国的子民去那里开垦耕作,来给朝廷贡献赋税。

开疆扩土,不就是为了收到更多的赋税吗?

在朝廷很多官员眼中,不能收到赋税的土地,那都不能算是自己的土地。

梅翰林想了一下,方浩现在的品阶和职务都已经到达了武将的巅峰,确实也没有什么能够酬赏他功劳的了。

大功不赏,那就是朝廷失德,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加一个兵部尚书衔,已经算是朝廷能够给出的最小的代价了。

功高难赏,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有功不赏,朝廷失德,上下离心。

但是功劳太大,又会面临着一个赏无可赏的窘境。

梅翰林想了一想,又说道:“我们应该在京城给方将军盖一座大将军府,他在北方苦寒之地经营多年,劳苦功高,我们应该给他的家眷一个很好的待遇,至少不能让他的家眷继续在那苦寒之地呆着,陪他一起为国戍边,要把他们接回京城来享福。”

王大学士目光一闪,知道梅翰林还是不放心方浩,这是要将方浩的妻子都接回京城,作为人质扣留,使得方浩不敢有异心。

摇了摇头,叹息着说道:“我知道你的担忧,可是现在方将军还是我们的人,到目前为止,他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我们的事,如果我们处处都要表现出对他的猜忌,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梅翰林说道:“我们代表的是朝廷的意志,是所有文官的意志,我们要为这个天下消除一切不安定的隐患,我们不需要考虑他个人怎么想,甚至我们不需要考虑他是不是我们的自己人。”

王大学士知道梅翰林说的是那个道理,朝廷做事就应该按照朝廷的规则来,谁处在那个位置,就应该要提防谁。

他想了想,说道:“你说得很有道理,等他的捷报传来,我们就让他把家眷送到京城来。”

梅翰林又说道:“现在方将军的父母兄嫂还在老家巩县,也可以将他们接到京城,享受京城的荣华富贵。”

第四十七章 皇上的意思第五十五章 刺杀第一五一章 搬迁第一三五章 开炮第一三七章 南北大贯通第一三三章 文明进步的保证第七十一章 搓背第七十六章 赏月第九十五章 双赢的合作第八十一章 否认第六十章 细思极恐第七十八章 希望的田野上第二十三章 公主驾到第三十一章 黄瘸子第一百六十一章 攻守之势第三十一章 恐惧第二十五章 刺杀第五十三章 服软第一一七章 水泥路第一百七十四章 进京述职第六十九章 女仆(一)第八十七章 畏缩第二十六章 苦难第四十四章 侯公子的来意第六十七章 蒸汽时代第八章 功高难赏第九十三章 前途光明第一二九章 龙城轮胎第一四八章 划分地盘第四十一章 搜罗人才第三十四章 雄关第八十三章 时间第四十七章 虚报功劳第六十一章 做人的道理第一二二章 秘密部队第六十四章 文人裘伯贤第七十六章 小屁孩不算第三十一章 恐惧第二十三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第十三章 温棚技术第四十六章 抄家第一六一章第四十一章 活捉第一百一十八章 淘汰第一三一章 下一个五年计划第九十六章 戍边第一二一章 成绩单第二十七章 戎突人的奸细第二十八章 王子沙鲁第一百六十七章 撤退第十一章 震慑第七十一章 布局全国第二十一章 巡逻第二十一章 寒碜的教育体系第七十三章 请功第二十六章 神箭手第一零六章 燕王万岁第四十二章 招供第五十八章 应对之策第一五九章 电力应用第五十九章 得胜归来第六十八章 水泥厂第九十章 提升品阶第一百二十四章 质问第八十七章 附庸第一百七十三章 抓紧种地第九十三章 说服第二十四章 干柴烈火第七十一章 搓背第二章 皇室恩怨第三十四章 生路(三)第七十八章 好东西要留下来第一百四十六章 揽功第二十六章 金吾卫第五十二章 舆论第四十六章 抄家第一六七章 又是一个春天第一五六章 更改商路第六章 商城升级第七十章 女仆(二)第六十章 细思极恐第一百二十九章 筹划第六十四章 人情冷暖第八十章 痛苦往事第二十三章 心照不宣第一章 行路难第一百六十八章 得失之间第三十四章 我岳父是裘主簿第一章 老将军第一百三十八章 追兵第七十八章 好东西要留下来第九十六章 戍边第三十四章 雄关第二十五章 军饷第二十六章 金吾卫第一三三章 文明进步的保证第二十七章 戎突人的奸细第二十八章 和公主的约定第一百零一章 巡查(五)第十章 摊子越铺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