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前尤其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

二、当前尤其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

求真务实不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共产党人理应具备的政治品格,还也是我们当前创造一流业绩时所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工作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尤其需要进一步坚持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这里之所以强调在党员干部教育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已经取得了全国人民生活上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伟大成绩,这既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坚实基础,也容易使-部分同志产生骄傲自满、忽视困难、作风浮漂、不再做艰苦努力的问题。二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地方、部门和党员干部的工作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实事求是的问题。因此,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以自己的实干精神和优良作风体现先进性,体现出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摸实情。掌握实情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如果不掌握实际情况,干只能是瞎干,指挥也只能是瞎指挥。要掌握实际情况就要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掌握实际情况的基本途径,也是达到“求真”的必由之路。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不断从群众具体生动、新鲜活泼的实践活

动中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找到新对策。摸实情,还要跳出文山会海。开会、发文件,是领导工作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能依靠会议和文件材料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当切实改进会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真正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了解实情,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说实话。这是坚持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如果知道实际情况不说,也不按照实际情况去作决策、定政策、干工作,后果可想而知。实际上,坚持说实话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和道德品质所要求的,是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重要表现,也是求真务实的必然要求。但是,现在一些地方流行一股说实话难、讲真话易的歪风。有人不爱昕实话,专爱听假话;有人喜欢讲大话空话,不爱讲实话真话;有人为取悦上级,不惜歪曲事实,虚报浮夸,等等。思想不端,空话则多。作风不正,假话则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一定要树立秉公直言的风尚,坚持从自身做起,既不讲假话,也不听假话,不给说假话者提供市场;一定要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坚持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一定要树立科学辩证的思想,坚持一分为二,辩证统一,既讲经验又讲教训,既讲意见又讲建议,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

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要求党员干部要尽心竭力办实事。这是坚持求真务实工作精神的重要表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共产党人始终以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为己任。首先要实事实办,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对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真正想办法去抓落实。其次要实事常办,就是要反对靠刮风办实事的做法,把办实事体现在平时的各项工作之中。再次要实事办好,就是发展思路要实,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发展目标要实,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工作措施要实,从可操作性入手,精心组织,具有完善的保证手段一环扣一环地抓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实事。

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求实效。这是坚持求真务实工作精神的落脚点。求实效,就是要着力解决只重形式、不讲效果的问题,树立不务虚名、注重实效的风尚。求实效,关键是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让人民群众满意。凡是群众不满意的事情,形式再好,声势再大,外表再美,也难以收到实效。在一些地方,有的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追求报上有名、广播有声、电视有影,刻意制造“轰动效应”,结果劳民伤财。如果把这些东西当成实效,是极其可悲的。

(本章完)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进的现实武器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二、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事关全局的根本性课题三、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融入、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一、党的先进性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决条件和关键环节二、党员干部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中增强大局意识一、共产党员要深刻认识党的纪律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三、新形势下尤其要坚持做到“两个务必”二、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要任务二、全面把握党的优良作风的丰富内涵三、从党执政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境界来认识能够实现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内在统一一、从当前国际形势对我有利来认识能够实现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二、党员干部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中增强大局意识三、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内容二、全面把握党的优良作风的丰富内涵四、提高党员本领和能力的现实途径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事关全局的根本性课题二、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环节三、正确认识腐败本质和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形势三、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落实体现为具体的为民实践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三、全面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四、提高党员本领和能力的现实途径三、全面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党员干部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中增强政治意识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三、全面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二、当前尤其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三、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内容二、全面把握党的优良作风的丰富内涵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内在统一四、新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的现实要求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一、党员干部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中增强政治意识三、全面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本质体现二、全面把握党的优良作风的丰富内涵二、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二、当前尤其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四、提高党员本领和能力的现实途径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及历史趋势二、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二、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环节二、从国内改革发展累积的条件来认识能够实现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一、以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来体现先进性三、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内容一、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不和谐因素一、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不和谐因素一、从当前国际形势对我有利来认识能够实现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内在统一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落实体现为具体的为民实践二、从国内改革发展累积的条件来认识能够实现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三、建立长效机制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保证三、从党执政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境界来认识能够实现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一、党的作凤直接关系到党执政的全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提高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水平的基本前提二、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一、以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来体现先进性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提高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水平的基本前提三、广大共产党员要增强纪律观念、加强纪律修养三、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融入、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三、新形势下尤其要坚持做到“两个务必”三、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内容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提高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水平的基本前提一、正确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及历史规律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提高党的先进性建设能力水平的基本前提一、正确把握党的先进性和党员先进性之间的关系一、党员干部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中增强政治意识三、建立长效机制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保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本质体现二、全面把握党的优良作风的丰富内涵四、新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的现实要求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及历史趋势一、以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来体现先进性二、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一、党员干部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中增强政治意识三、建立长效机制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保证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及历史趋势一、党的作凤直接关系到党执政的全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二、正确把握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与普通党员的先进性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及历史趋势一、正确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及历史规律三、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内容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