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第222章 治国的看法

第222章 治国的看法

赵匡胤与赵普谈笑风声,完全没有君臣那么严的礼数,或许是多年的生死之交,也或是赵匡胤的过于依仗,目前他对赵普给予最大的信任,成为宋国的独相。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不亚于秦汉时的丞相了。

不过,赵普刚上任一个月而已,他的权势并不牢固,威望也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因此,这宰相身上特有的那股老谋深算、权柄之臣的气势,还没有养成。

这时候,门口传来脚步声,太监总管张德钧走入御书房,声音尖细说道:“禀官家,二皇子殿下在门外等候。”

赵匡胤有四子,不过大皇子赵德秀和三皇子都是早夭,没有成长起来,二皇子赵德昭与四皇子赵德芳目前成长起来,都是少年了。

“哦,昭儿来了?宣他进来吧。”

“喏!”张德钧转身走到门外宣了口谕。

顷刻间,十四岁的赵德昭,少年模样,眉清目秀,头戴玉冠,一身锦衣丝袍,剪裁得体,显得身材挺拔高挑,颇显英姿不凡。

赵匡胤眸光看了自己儿子一眼,仪表堂堂,露出些许欣慰之色。

“儿臣拜见父皇!”赵德昭躬身行礼,毕恭毕敬。

赵匡胤隔空虚手一托,说道:“免礼!”

赵德昭起身后,又对着赵普伸手一礼:“见过赵相!”

他明白赵普跟父皇的关系,相交莫逆,数次生死与共过,情谊深厚;加上父皇得天下,有许多功劳是赵相背后出力;在他父皇未登基之前,他们这些晚辈,见到赵普都要称呼赵伯,如今身份有别,但二皇子赵德昭也不会失礼。

赵普也拱手还了礼道:“见过二皇子殿下!”

彼此相互施礼之后,赵匡胤微笑看着赵德昭,询问道:“来到朕御书房,可有何事?”

少年赵德昭恭敬道:“儿臣过来给父皇请安!同时,儿臣近日听了翰林学士讲解南北形势,便在书房中写了一篇文章,见解浅薄,请父皇指正教诲。”

赵匡胤闻言,倒是来了兴趣,他自己是半个粗人,出身军人世家,于后汉干祐元年(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后随郭威征讨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叛乱,屡立战功。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

当柴荣登基后,赵匡胤跟随他南征北讨,官爵一路提升,拜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任殿前都指挥使,军权在握,威望甚高。

可以说,赵匡胤在领兵打仗,排兵布阵上,十分有才能;武艺也不俗,自创了太祖长拳、棍法等,历史上评为五代末北宋初的军事家、武术家。但读书学问却并不细致,在诗词歌赋、锦绣文章方面便不擅长了。

赵匡胤听皇子写了一篇对局势看法的文章,来了兴趣,接过赵德昭递上前的绢纸,扫过上面的内容,那文字写的倒是中规中矩,甚至字体有些清秀俊美,缺少豪放与骨感,秀丽如女子的字迹。

“自唐失御,天下分崩,四海州县瓜分,英豪鼎峙……”

十四岁的赵德昭听了翰林院多位侍读、学士的讲课,不乏一些纸上谈兵的老儒生,从天下苍生道义入手,谈着仁义对天下治理和兼并的策略;也有侍读主张先讨伐北汉,统一北方,夺回幽云十六州后,无后顾之忧,再南下征讨蛮夷.

这些观点被赵德昭吸收之后,杂糅进来,他是一个自幼长于豪门和宫廷的少年,对天下事,皆是道听途说而已,所以观点看似条条是道,难免有混乱矛盾之处。

赵匡胤看完之后,微微点头,对皇子写文章分析天下形势这个觉悟和做法,还是肯定的,至于内容是否完全准确,倒是次要的。

因为朝廷之事,兹事体大,连他这个皇帝,跟枢密院、政事堂的智囊大臣们商议,都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看法,各说纷纭,各有道理,具体如何抉择和执行,赵匡胤最后还是要跟赵普反复商议才能定下。

像皇子这个岁数的少年,会有什么精辟的想法?真语出惊人,如金科玉律,那就成怪事了!

“赵卿,你也看下。”

赵匡胤把纸张又递给了对面坐在锦墩的赵普,让他也观看、点评一下。

赵普算是保皇派,属于幕后打算拥立二皇子做太子的拥护者,看过赵德昭的文章后,并不点出其中缺点,而是光夸优点道:“殿下这篇文,分析有根有据,条理清晰,又有仁德之心,安抚天下百姓的宏愿,令人叹服,这文章写的好啊!”

赵德昭闻言一喜,拱手道:“多谢赵相盛赞!”

赵普拱手还礼:“殿下客气。”

赵匡胤看着二人的表演,摇头失笑,对着赵德昭道:“皇儿虽然进步,但不可骄傲,要跟翰林院的大学士们虚心学习,多接收不同观点,自己进行对比,学会判断,好了,朕跟赵相还有事谈,你先回去吧。”

“是,谨遵父皇教诲!”赵德昭躬身行礼,然后准备退出御书房。

临行前,赵匡胤又说了一句:“这有两册书籍,一个诗词文集,一个是隋唐传奇小说,皆是由一位江左才子所做,文风高雅,词作惊艳,连小说话本,融了历史演义,也写的发人省思,你拿去看看吧。”

赵德昭闻言,心中好奇,上前双手接过赵匡胤的赐书,然后离开御书房。

令苏宸万没想到,他这一个月来写的诗词和传奇小说,已经在大宋宫内传开,不但被赵匡胤重视起来,还赠给皇子来翻阅了。

等赵德昭离开后,赵匡胤收回目光,看向赵普道:“这文章里的观点,有可行之处吗?”

赵普莞尔道:“多是翰林院那些学士的观点,臣听过几次,基本差不离,二皇子殿下长于宫内,还是少年,罕有机会接触宫外生活,没有接触真正朝政,所以观点浅薄了些,可以理解。”

赵匡胤点了点头,轻哼了一句:“都是一些儒家空谈之道。”

赵普尴尬道:“官家,马背上可夺天下,却不可马背上治天下。儒家之道看似虚无缥缈,但却涉及天下士子之心,若要江山巩固,不像前面北方几朝代迅速更替,藩兵自重,必须要大力推广文治才行,只有读书人天下归心,以读书人管理天下,这朝廷方可稳固。”

赵匡胤沉吟不语,在思索其中道理。

赵普眼神一转,开口提议道:“二皇子已经十四岁,可以出阁封王,在宫外自建府邸,了解外面的事,委以职务,也能对城内百姓事有所了解,不必完全生活于宫内。”

赵匡胤闻言后,露出了异色,眼神瞥了赵普一眼,并没有直接回答,若有所思,似乎在想着什么事。

赵普则淡淡一笑,他的第一步棋已经下出,只等朝廷波澜再起了。

(本章完)

709.第707章 稳固后方第六章 从未了解过他582.第580章 相言甚欢465.第463章 问责738.第736章 俘虏潘美577.第575章 有求而来744.第742章 携美下山第七十三章 素素邀请282.第280章 洞里夜话670.第668章 海阔凭鱼跃第五章 才女解词244.第243章 新刺史上任220.第219章 同床异枕573.第571章 刮目相看756.第754章 以身殉国550.第548章 再次相见588.第586章 传授医术717.第715章 吴越寻对策318.第316章 步步有局第823章 不可承受之重第832章 封晋王665.第663章 渡江北上第860章 计中计768.第766章 露从今夜白650.第648章 小别赛新婚174.第173章 可能跟他有关730.第728章 班师北上554.第552章 监军之职629.第627章 贯穿营地第二章 初见白素素642.第640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第807章 月下夜遁逃253.第252章 生死与共第六十三章 写文下下等329.第327章 乐极生悲627.第625章 回门宴309.第307章 论词之道129.第129章 越老越抠门第一十一章 我不想继承100010000家产378.第376章 围杀117.第117章 和解(第三更)208.第207章 反制对手第三十一章 事后风波第八章 八卦新闻188.第187章 四红颜齐聚首491.第489章 守岁360.第358章 有求上门463.第461章 设伏接应!339.第337章 证据不利356.第354章 诗会相邀第878章 大势已去187.第186章 难得有心郎第一百一十一章 莺莺燕燕有点多第805章 改旗易帜486.第484章 静观其变612.第610章 防线在缩短336.第334章 风雨欲来632.第630章 得不到就毁掉第六十一章 睡错床608.第606章 刺客风波164.第163章 转运使到来544.第542章 征询意见151.第151章 不打自招141.第141章 困局707.第705章 造船与铸刀500.第498章 撒娇过关206.第205章 身世之谜263.第261章 不忍分离第851章 歼灭战385.第383章 爱已入骨第860章 计中计396.第394章 朝堂震动215.第214章 金陵小迷妹589.第587章 测试药效第一百零二章 余波第838章 攻克涟水大营587.第585章 箐箐的成长539.第537章 大兵压境708.第706章 遍地烽火576.第574章 私人武装574.第572章 离间之计第868章 惊动王师第一百零二章 余波632.第630章 得不到就毁掉565.第563章 伏击冲杀第836章 特战队夜袭郁州210.第209章 一夜长大的少女第822章 巨大亏欠392.第390章 意外说漏第四十三章 德轩社329.第327章 乐极生悲465.第463章 问责634.第632章 担忧成真441.第439章 吃力不讨好191.第190章 危机来临157.第157章 酸酸涩涩女儿心708.第706章 遍地烽火119.第119章 衙内克纨绔415.第413章 交换筹码209.第208章 兄妹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