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1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赵匡胤心中怒火中烧,誓要一举荡平吴军。他与朝臣们一番密议后,当即调兵遣将,要在大宋境内布下天罗地网。

第一路东路军,他委以重任于王审琦、杨光义二将,令其统率五万禁军精锐,沿途可不断征召地方兵马,直扑江淮。他们的首要任务,便是死死盯住泰州一带,阻截林仁肇所率领的吴军劲旅,绝不让其有丝毫喘息之机。

第二路西路军,则由王仁瞻、韩重赟两位勇将挂帅,同样率领五万禁军,气势汹汹地扑向西南方。他们的战略目标明确而坚定,那就是要迎头痛击吴军的西路兵马,将其彻底扼杀在萌芽状态。

至于第三路为中路大军,赵匡胤更是慎重其事。他亲自点将曹彬为统帅,令其统率十万禁军精锐作为先头部队,韩令坤、刘守忠二将则为副统帅,一同挥师南下。他们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那就是要全力阻挡苏宸所率领的兵马,绝不能让其有丝毫突破之机。

然而,这还未完。赵匡胤心中明白,这三路大军虽强,但要想彻底消灭吴军,还须得他亲自出马。于是,他毅然决定御驾亲征,率领二十万大军作为后援,待时机成熟之时,出奇制胜,便如雷霆万钧般对苏宸的主力发起毁灭性的打击。

不得不说,大宋确是兵强马壮,武将如云。除了已派往各路的赫赫战将,汴京之中,仍有许多骁勇之将尚未启用,如党进、王政忠、高怀德、田重进、米信等,皆是能征善战之辈。他们见赵匡胤决心已下,纷纷请缨,愿随君上出征,共赴国难。

“吾等愿随陛下,共灭吴军,誓死不退!”众将声音铿锵有力,满是坚毅与决心。

赵匡胤望着这些忠心耿耿的将领,心中豪情万丈,信心倍增。“好!有如此忠勇之将,何愁吴军不破!就让我们君臣同心,携手并进,共铸辉煌!此战,必胜!”

他声音洪亮,字字铿锵,回档在金銮殿上。

此时,赵普缓缓站出身来,言辞恳切地说道:“官家欲御驾亲征,臣深觉此举可行。然则,朝廷之中尚有诸多繁杂政事需得处理,若事事皆需写成折子送往前线,恐会贻误战机。因此,臣斗胆提议,皇子赵德昭天资聪颖,已具处理国事之能。官家出征之后,可委以他重任,令其代为管理国事,以确保朝廷运转如常。”

赵普此言,实则暗含深意,乃是为皇子赵德昭争取权势之举。赵德昭已届二十之龄,却迟迟未得封王,太子之位更是悬空未决。这使得朝廷之中,关于储君之选暗流涌动,一派支持赵德昭,另一派则倾向于赵光义。

赵普身为儒家读书人,极为看重传承顺序与正统之道,他坚定不移地站在赵德昭一方。再者,赵普一直辅佐赵匡胤,自然希望能在未来继续辅佐皇子继位,从而保全自己的权力与利益。毕竟,他与赵光义素来意见不合,因储君之事更是争执多年,早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此番提议,既是为了国家大局,也暗含了他对赵德昭的期许与扶持之心。

赵普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引来诸多大臣的附和。侍郎、员外郎、殿中御史等官员纷纷站出身来,他们或慷慨陈词,或低声附议,皆表达了对官家册封皇子赵德昭的支持。更有甚者,直接提出若能一锤定音,立赵德昭为太子,那将是国家之大幸。

“官家,臣亦觉得赵相所言极是,赵殿下天资聪颖,德才兼备,实乃储君之不二人选!”一位侍郎声音洪亮,言辞恳切。“臣亦支持册封赵殿下为亲王,以彰显其尊贵地位,同时也好让朝廷上下一心,共谋国事!”另一位员外郎紧随其后,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随着这些大臣的纷纷附和,场面瞬间变得热闹起来。他们或三五成群地低声讨论,或高声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朝廷仿佛被一股热烈的气氛所笼罩。

赵光义听闻此言,心中不禁暗叫一声“不好”。他深知赵普此人老谋深算,极会挑选时机。如今皇兄赵匡胤欲御驾亲征,朝中主政之人空缺,赵普便趁机提出册封赵德昭之事。赵德昭已过弱冠之年,确实已具备管理政事的能力,这与三四年前的情形大不相同,令赵光义倍感棘手。

然而,赵光义心中虽急,却不敢轻易表露。他深知,一旦自己直接阻拦,那野心便如同被揭开的伤疤,暴露无遗。他这些年虽也积攒了些势力,但在皇兄面前,仍如蝼蚁般渺小,随时都有可能被收走。

因此,赵光义只能强作镇定,表面上不动声色。他暗暗思量,该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又该如何在不影响皇兄决策的前提下,巧妙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但赵普现在势头很大,从干德二年(964年)升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独相十年。在此期间,赵普协助赵匡胤进行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重大措施,可谓功劳很大,名望很高,他此时一发难,响应众多。

赵匡胤听完赵普的提议,先是微微一愣,旋即心中便明白了赵普的用意。他不禁有些心动,自己的儿子赵德昭确实已经长大成人,似乎也是时候考虑这皇位传承的问题了。

从情感上来说,兄弟之情固然深厚,但终究不如亲儿子那般亲近。赵匡胤私心里自然更偏向于自己的儿子。然而,这些年来,他南征北战,身边总有兄弟赵光义相伴,两人从小到大的关系可谓是情同手足。若将皇位传给赵光义,也算是赵家人继承了家业,从家族角度来看,也说得过去。

正因如此,赵匡胤之前才一直颇为纠结,没有在皇子年幼时就立下太子。他心中有着诸多考量,既担心自己若在征战中突发疾病早逝,如同当年的柴荣一般,那年幼的儿子根本无法掌控朝局;又庆幸有兄弟赵光义在,可以作为一道保险,确保大宋的江山不会旁落。

然而,随着大宋局势的日益稳定,赵匡胤自己也还未到五十岁,身体依然硬朗,而儿子赵德昭也已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青年。当初的那些担忧如今已渐渐消散,因此,赵光义作为兄弟接班的重要性在赵匡胤心中也就逐渐减弱了。

他也要开始更加认真地思考,这皇位究竟该传给谁,才能确保大宋的稳定和繁荣。

452.第450章 分析大势369.第367章 对王之王753.第751章 贼心不死126.第126章 演出成功551.第549章 内家呼吸法753.第751章 贼心不死376.第374章 来去皆匆匆第二十章 同行竞争245.第244章 结党营私,是非难断626.第624章 谣言386.第384章 会错了意第四章 附庸风雅546.第544章 铁马冰河入唐来369.第367章 对王之王第六十三章 写文下下等第四十八章 韩府小公子第七十一章 凄然处境673.第671章 遇害消息422.第420章 考题!681.第679章 拿下采石矶第785章 荒唐的南汉126.第126章 演出成功650.第648章 小别赛新婚469.第467章 蜀道难,难吗310.第308章 调教计划第792章 靳晖归降第三十二章 庭院深深769.第767章 误中副车196.第195章 消息散播第791章 做说客325.第323章 情愫暗生544.第542章 征询意见300.第298章 皇后有救了616.第614章 酷夏鏖战中第三十五章 城外赠酒702.第700章 军官培养与提拔406.第404章 相谈两不厌667.第665章 才子入扬州第818章 大宋改兵制579.第577章 攻城战119.第119章 衙内克纨绔339.第337章 证据不利652.第650章 集体登门拜访594.第592章 加强防范第四十六章 冤家路窄481.第479章 撤军了第四十七章 谁是庸医142.第142章 应对措施771.第769章 夜袭677.第675章 争霸的种子第九十五章 苏公子实在太稳健了627.第625章 回门宴455.第453章 争分夺秒538.第536章 团聚在金陵第五十章 多情却被无情恼355.第353章 一览秦淮河625.第623章 弹劾前方统帅126.第126章 演出成功557.第555章 如约而至523.第521章 朝廷任命484.第482章 战后复盘442.第440章 路见不平一声吼啊533.第531章 创办官企280.第278章 杀出重围157.第157章 酸酸涩涩女儿心341.第339章 法医苏宸778.第776章 众志成城556.第554章 伤别离329.第327章 乐极生悲348.第346章 拜师之意707.第705章 造船与铸刀138.第138章 布局(下)745.第743章 相见欢224.第223章 嘉敏回润州528.第526章 为国为民的苏郎181.第180章 此一时彼一时第792章 靳晖归降316.第314章 中毒迹象289.第287章 还是清白的第五十七章 在商言商第四十章 上门追债729.第727章 围城打援第三十六章 关乎命运222.第221章 君臣心思279.第277章 途中遇伏347.第345章 表明态度722.第720章 智取婺州城第825章 北伐开始131.第131章 素素的恳求第785章 荒唐的南汉755.第753章 蜀军中计569.第567章 回府相见733.第731章 吴越投降第790章 贺州失守354.第352章 宋国使节团771.第769章 夜袭194.第193章 解恨出气340.第338章 验尸第804章 贺江口劝降724.第722章 援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