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一将军因不满军衔,当众将肩章扯下,下葬也不穿军装

在评衔的时候,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评衔时。”这句话在当年颇有些调侃的意味,但是仔细想想,也确实反映出了评衔对于每一个革命战士的意义。

新中国第一次评衔,无疑是对过去战争年代的一次总结,更是对每一个革命战士的一种肯定。那些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都渴望着能够得到应有的荣誉和认可。然而,对于授衔这件事的态度,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粟裕将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在战争年代立下了无数战功,但是他对授衔这件事却很是淡薄。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战士,是不会因为授衔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的。他更关心的是如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不是个人的荣誉和地位。

粟裕将军的态度,让人不禁想起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奋不顾身的革命战士们。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地位而战,而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这种崇高的精神和追求,让人感到无比敬佩和感动。

除了粟裕将军外,在授衔的时候,还有徐海东,许光达,徐立清等同志提出了让衔、降衔。

不过,有人提出让衔、降衔,也有一部分将军对自己的军衔并不满意。他们在闹革命的时候,时间比较早,冲锋陷阵,历经磨难,但在1955年授衔之时,他们发现自己的老部下都比自己的军衔高,这让一些将军感到了不满。比如说,段苏权将军。

段苏权,生于1916年,是一个湖南茶陵的农民家庭的独子。相比于那个时代的其他同龄人,他的命运似乎更为波折,但也更为传奇。他曾在私塾和高等小学里接受过教育,虽然那个时代的学校教育并不完善,但他的知识储备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同龄人,使他成为了一个知识分子。

1926年,十岁的段苏权参加了农民运动,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的思想。那些关于平等、公正、自由的理念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内心为之折服。他开始理解,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

1930年,段苏权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正式转入中国共产党。他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投身于伟大的无产阶级事业中。

段苏权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展现出了他出众的能力。他先后担任过共青团茶陵县委书记、茶陵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兼县赤卫大队代理政治委员、共青团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这些职务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使他的能力得到了更多的提高。

1932年,段苏权正式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他的军队生涯。当时的红军正处于建设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反“围剿”的关键时期。尽管他初入军队,但凭借着他那出色的资历和能力,很快就得到了红军的重视。

在红军中,段苏权展现出了他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才能。他善于组织和指挥,能够迅速地调动和协调各种资源,为红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他也注重与士兵们的沟通和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战斗情况,受到了士兵们的爱戴和尊敬。

随着时间的推移,段苏权在军队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他先后担任了多个职务,为红军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才华和能力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赏识,成为了红军中的一名重要将领。

红二红六军团在会师之后,任弼时与贺老总陷入了深思。他们明白,此刻的喜悦并未让他们有丝毫松懈,他们必须立即作出战略决策,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追兵。经过一番商议,他们果断决定向湘西转移,以期在那里重新整顿,继续他们的革命事业。

然而,为了牵制追兵,他们决定留下黔东独立师。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但他们深知这是为了全局考虑。18岁的段苏权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师政委,这足以看出组织对他的信任和期待。

这支独立师有着非常特殊的情况。正式成员800多人,但还有300多伤病员。他们的装备并不充足,只有300多支枪,每支枪的子弹也仅有3~5发。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们并未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

他们的任务是尽可能地牵制敌军,为主力部队争取转移的时间。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他们并没有犹豫。

为了吸引敌人,段苏权和师长王光泽精心策划了一次大胆的行动。他们率领部队在黔东根据地附近大张旗鼓地与敌人周旋,巧妙地吸引着敌人的注意。他们故意制造声势,让敌人误以为他们才是主要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迷惑敌人,他们还打出了响亮的口号:“黔东根据地不能丢!”这个口号如同一个强烈的磁场,吸引着敌人的目光和注意力。他们的策略奏效了,敌人果然被他们所吸引,甚至撤回了正在追击主力的队伍,集结了6个团,开始全力围攻黔东根据地。

段苏权率领着将士们在黔东根据地苦战了10天。虽然他们英勇奋战,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但损失也相当惨重。由于他们的任务只是为了拖住敌人,“独立师”准备的弹药并不多,在敌人的围剿下,很快便弹尽粮绝。

全师800人,最后几乎全部牺牲,师长王光泽英勇就义。段苏权在战斗中也负伤严重,被打废了一条腿。在一名战士的帮助下,他艰难地逃离了战场。他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但他知道他必须活下去,必须继续战斗。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终于脱离了险境。

后来,段苏权来到了一个小镇上,他想要在这里养伤。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段苏权被镇上的几个团丁发现了。他们发现了段苏权的身份,开始追捕他。正当段苏权处于危难时刻,一个叫李木富的老农出现了。

李木富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看到段苏权的处境非常危险,于是决定帮助他。他把段苏权背到了一个山洞中,隐藏起来。在这个山洞里,李木富不辞辛苦地照顾段苏权,给他做饭、敷药。

随着时间的推移,段苏权的伤势也逐渐好转。他开始感到自己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是时候离开这里了。然而,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自己好像和大部队失去联系了。

虽然和大部队断了联系,但段苏权并不想连累李木富。于是,他决定扮成乞丐,与李木富告别后,便踏上了返乡的路程。一路上,段苏权非常低调,他尽量不引人注意。敌人只把他当成普通的乞丐,并没有多管他。

就这样,段苏权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家中。他的父亲看到他回来非常高兴,给他安排了门亲事。段苏权暂时安定了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

不过,段苏权的心中始终燃烧着寻找红军的渴望。他从未放弃过寻找的线索,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艰难困苦,他都坚定地向前迈进。他的心中只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回归队伍,为革命事业继续奋斗。

终于,在1937年,段苏权打听到了红军的具体位置。他激动不已,马不停蹄地赶往了队伍。看到这位将军大难不死,昔日的战友们既开心又震惊。他们为段苏权的坚韧和毅力感到敬佩,也为他的回归感到喜悦。

虽然离开了部队三年之久,但是段苏权将军的指挥能力却丝毫没有退步。他被任命为八纵的司令员,和刘道生同志配合默契,把队伍发展的是有声有色。他们紧密地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队伍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战场上,段苏权将军展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指挥能力。他善于观察和分析敌情,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他的指挥风格既果断又灵活,常常能够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在他的带领下,八纵的战士们士气高昂,战斗力倍增。

段苏权将军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在私下里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不止一次去往自己受伤时待过的那个村子,和当年救助他的村民见了面,并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段苏权将军身姿笔直,威严而庄重。他站在那里,接受了少将军衔的授予,然而,在场的许多人心中,这或许并非他应得的荣誉。从他在战争中的表现来看,中将的军衔似乎更为合适。他的搭档刘道生,与他一同在八纵并肩作战,最终被授予了中将的军衔。

然而,历史的篇章有时会出现一些微妙的转折。在1934年至1937年的那段时期,段苏权并不在军队中,这使得他暂得少将的军衔。这个决定在授衔仪式开始前半个多小时被宣布,段苏权听闻后,心中涌起一股不甘和愤怒。他甚至冲动地将肩膀上的少将肩章扯下来,展现出他对这一结果的强烈不满。并且发誓再也不穿军装,即使是自己去世下葬,也只是穿着中山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