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秘邀周总理谈一个绝密计划,37年后才对外公开真相
1965年10月24日,夜深人静,周总理依然在批阅文件。急促的电话听声突然响起,毛主席请总理到屋里秘密谈话。警卫员撤离以后,房间里只剩下他们二人,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毛主席开门见山地说:“恩来,我这里有个绝密的计划,只能你我二人知道。此事关乎百姓安全,切不可泄露消息。”
周总理听闻知晓了事情的重要性,仔细听完计划以后,重重地点了点头:“我晓得了,放心吧。现在为了避开美国和苏联的眼线,这个计划可行性很高,我会亲自盯着,不会让第三个人知晓。”
就这样,一个参与人数多达6万余人,代号816的绝密计划在1966年正式开始。
到底是什么样的计划值得毛主席和周总理如此慎重呢?
美国投在广岛、长崎的两个原子弹爆炸的一瞬间,二战就已经尘埃落定。大爆炸让这种威力巨大的国之重器走进了全世界国家的眼中。
自家有没有“核弹”成了各个国家领导人最关心的事,新中国也毫不例外。
尤其是在朝鲜战争以后,美国甚至用原子弹威胁中国。因此被虎狼环伺的新中国对原子弹有了迫切的需求。
但是当时中国的工业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处在起步阶段,还不足以支持我们自主研发原子弹。正巧苏联这边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权力,他专程来到北京,希望与中国合作。
为了得到中方的支持,赫鲁晓夫答应帮助中国建造起第一个核反应堆。就这样,新中国也开始了对原子弹的研究。
从1955年起,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将全部目光集中在了研发原子弹上。陈毅更是说出了:“就算穷的没裤子穿,也要把原子弹造出来!”
然而在1958年,日益削减的中苏关系就此破裂了。1959年6月,苏联以“正和美国等国家谈判达成禁止核试验协定”为由,撤走了援助我们制造原子弹的专家团队,并且带走了大部分核心资料。
就在这样核心资料缺失,经费紧缺的艰苦条件下,
邓稼先、钱学森等诸多爱国科学家咬紧牙关,攻克了一道道难题,成功在1964年引爆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罗布泊的大爆炸让笼罩在我国头顶的核阴霾烟消云散,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另一个问题:我们有了核打击能力后,还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核防御能力。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早在新中国开始有计划研发原子弹,美国就十分关注我们的研发进度。尤其是在第一次试爆成功以后,美国还曾做出远程核打击罗布泊试验基地,彻底摧毁中国核武器的计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计划没有实施。
而中苏两国之间,关系愈发紧张。珍宝岛事件以后,苏联更是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扬言说:如果真的开战,一小时以内,苏联完全可以摧毁中国所有的核基地。
美、苏两国都曾放出话来威胁我国的核设施,关键就在两点:
1.中国没有完善的核防御能力;
2.中国的核设施所在地不够隐蔽,情报泄露严重。
以上两点造成了敌人随时可以对我国的核设施进行精确打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主席在1965年秋天的一个夜晚,秘邀周总理定下了“816地下核长城”计划。
周总理接下秘密任务以后,立即着手安排工作。计划想要顺利进行,第一步选址就是重中之重。首先不能是适合发展经济的城市,发展过快人员混杂,容易被有心人发现。地形也不能过于平坦,不利于挖掘地下工事。也不能选择沿海地区,那里外贸经济繁荣,敌特分子比较多。
周总理将目光放到了云贵川地区,这里山林密布、植物茂盛,勘探小组跑废了许多辆车,最后将地址定在重庆市白涛镇。
白涛镇临近乌江,而且处在群山之中。生产核原料需要大量水资源,乌江恰好满足条件,其得天独厚的隐蔽条件也成了关键因素。
确认好选址以后,相关部门下达命令,转移白涛镇及附近居民。自此以后,“白涛镇”这个名字就从地图上消失了。
1966年,周总理正式签署相关文件,816地下核长城计划开始实施。
1967年,中央调动8342部队的工程兵到重庆组织施工。同年,中央再次抽调多达6万多名士兵和技术人员支援白涛镇。这个工程十分浩大,仅前期工程就用了20000多名工程兵加班加点干了2年。
为了迷惑美、苏等外国的视线,项目对外名称是“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通信地址是一个邮箱号:重庆市4513邮箱。
参与建设的所有人员穿着普通工人的衣服,他们来之前都不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只知道是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三线建设,以为工程结束他们就会回去。
虽然行动已经十分注意保密,但是数万人来到白涛镇进行建设,还是引起了许多人的目光。
被要求搬离的村民也都十分好奇,不断有人来打听这里是干什么的。
就这样,白涛镇来了好几万人的消息传到了美苏间谍的耳朵里。他们开始聚集在附近打听消息。
为了保证工程安全,中央专门调了一个警卫团来驻守。警卫团管理十分严格,所有职工家属和无关人员一律不能进入厂区,在职工人也只能在放假时可以探望家里人。
工程队里有不少是顶尖学府的专家和高级工程师,他们和其他工人一样,来到山里的前半年都不知道自己在建设什么,因为上级交代了:做好自己的事,不要乱看,也不要乱打听。
直到半年之后,随着工程里部分设施的有了雏形,他们才推测出是在为国家建设地下核工程。
但由于工程需要绝密进行,他们隐姓埋名,和外界断绝了所有联系。和家人见面也需要签订重种保密协议,不得提及此事。
参与施工的6万余人中,大约有1万人是当地群众,做一些辅助工作,他们负责修建住宅、厂房和搭桥铺路。这些工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白涛镇早已没人居住,但工人们除了修建了厂房之外,还修建了诸如学校、市场、医院、商店等生活设施,用来迷惑外界。
施工队还特意修建了几个大烟囱,他们让烟囱排出水蒸气,与空气混合后形成了浓雾,让卫星等设施和敌特受到了进一步干扰。
瞒住了家人和亲朋好友,这六万多人默默地在白涛镇为国家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早日投入生产,许多工人就在地洞里打地铺休息,在冬冷夏热的洞穴里,所有人都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白涛镇紧挨乌江,为了防止乌江洪水侵袭,工人需要在4个月内完成排水设施的建设,巨大的工作量压在每个人的头上,每人每天只有不到3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在所有人拼命工作下,成功如期建设好了取水口的泵房。
国家有需要,军队有命令,那这些工程兵就有信心支撑。816项目的主体结构分为9层,总高度79.6米,总长度达24千米。
这可不是在平地施工,而是在山体。施工挖出的都是坚硬的石头,总石方量有151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头砌1米乘1米的石墙,
长度可达1510公里。迄今为止,816工程仍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
为了完成建设,六万多工作人员在这里一待就是17年。
地下环境十分恶劣,夏天,洞内空气不流通,十分闷热。蚊虫叮咬更是给战士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许多人患上了疟疾,由于医疗条件不好,只能强自忍受。
冬天就更不用说了,洞里的温度非常低。钻头为了防止磨损还需要不停地浇水,随着钻头工作,冰冷的水花四散飞溅。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先后有一百多名官兵牺牲,而他们的遗体被掩埋在816工程洞附近的“一杯水”烈士陵园里。这些牺牲的战士十分年轻,平均年龄也才21岁。有的意外发生得太突然,他们连准确的家庭住址都没有来得及留下。
这个蕴含了战士心血的人工洞穴几乎将整座大山掏空,它可以承受100万吨当量的氢弹爆炸冲击,还能扛住8级地震的破坏,即使是500公斤当量炸弹直接命中也没有问题。
1984年,在地下的工作人员正像往常一样施工,突然广播响起:“接到上级通知,工程暂时停止建设。”所有人愣在原地,片刻后欢呼声响彻大山,他们终于可以回家,可以不用每天睡在地洞,可以随时见到阳光。看着周围十几年的成果,所有人都流下泪水。
在离开时,知晓此工程是核防御工事的人一一被单独谈话:
“离开以后,上不告父母,下不说妻儿,终生守密!”
但是在1984年,816工程并没有完全结束。这时候,主体建设完成了百分之八十五,安装工作也才完成百分之六十,累计完成基建投资7.4亿元。就在快要投产的阶段,816工程为什么会被上级突然叫停呢?
原来在1984年,毛主席、周总理此时已经离世。国际形势突变,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苏联也日渐式微,中苏关系开始缓和,整个世界开始向和平发展。
再加上我国军事实力大涨,已经有了核反击能力。国家的发展方针也改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那个年代还流行了一句话“做的不如买的,买的不如租的。”所以,816工程已经失去了继续施工的意义,就此停歇。
时间来到37年后,2002年4月8日,国防科正式解密关于“816计划”的细节。到此时,参与建设的老兵们才知道自己当年到底为何而战。
有记者找到参与过建设的工人采访:“你后悔过么?”
接受采访工人的回答几乎一样:“不后悔,为了国家建设,我们很光荣。在地洞里工作十几年,猛一出来还不适应呢!”
2010年,816工程首次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许多参建老兵组团再次返回这个曾经挥洒青春的地方,和离开时一样,他们眼含热泪。
如今,816地下核长城已经成了4A级景区,参观人数络绎不绝。虽然816工程没有投入生产,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新中国如今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