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女童反覆發燒、流鼻水 最後確診竟是這個心臟疾病

三军总医院小儿科部小儿心脏专科医师徐万夫指出,由于冠状动脉扩大病变的关系,需要使用抗凝血药物预防血栓形成。记者赖昀岫/摄影

儿童川崎病目前仍是已开发国家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疾病,尤其以东亚发生率高,目前具体成因仍是个谜,如未接受妥善治疗,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特别是冠状动脉扩大与冠状动脉瘤等心脏问题,三军总医院去年收治一名1岁女童,因为反复发烧,后来确诊为「顽固性川崎病」合并双侧冠状动脉瘤,经一年追踪状况良好,不过因为有冠状动脉问题,评估需追踪冠状动脉大小正常至成年。

三军总医院小儿科部小儿心脏专科医师徐万夫指出,川崎病目前在儿童族群,仍是已开发国家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疾病,不过已有标准第一线治疗、八成以上都能有好的急性期控制,目前被认为应该与特定体质、基因相关,因为高发生率地区地区集中在东亚,根据2019年数据,前三名依序为日本、南韩与台湾,台湾5岁以下孩童发生率约为10万分之80。

三总去年收治一名1岁女童,因发烧、流鼻水及呕吐等症状入院,而在经过一系列诊疗后,最终被确诊为川崎病,但在住院前并无特殊病史,也没有川崎病家族史,入院4天前,女童开始出现发烧、流鼻水和呕吐症状,2天后至诊所就医,并开始服用症状控制药物仍未好转,急诊检查显示,女童嘴唇发红干裂、双侧眼结膜充血、手脚掌红肿,躯干部位出现红疹,并且卡介苗注射部位皮肤也有发红现象,符合诊断川崎病的临床要件。

徐万夫说,给予川崎病第一线药物免疫球蛋白治疗及阿斯匹灵,女童随即退烧且上述临床症状改善,观察经过36小时没有再次发烧后出院,但1周后却又出现发烧呕吐情况,眼皮发红浮肿等症状,超音波检查发现心脏冠状动脉扩大,诊断为「顽固性川崎病」再度住院。

经过第二、三线药物治疗,病童虽然第一时间会退烧且抽血显示发炎指数改善,但在多日后又会再次发烧,后来在使用第四线的药物后,病童的状况终于获得控制,然而由于冠状动脉扩大病变的关系,需要使用抗凝血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在经过一年的追踪治疗下,冠状动脉状况控制良好,没有发生狭窄与血栓导致血管阻塞的事件。

徐万夫提醒,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幼童,且男女发生比率约1.3至1.5比1,若持续发烧超过5天,并伴随以下4种以上的外观症状,家长应提高警觉:

一但符合川崎病的诊断,医师可能会进一步安排抽血检验以评估病童的发炎状况,并透过心脏超音波检查,以评估冠状动脉是否受到影响,目前治疗第一线药物为免疫球蛋白及阿斯匹灵,大部分的川崎病童都会在24小时内明显退烧且临床症状改善;出院后医师会再安排定期于门诊进行心脏超音波,追踪评估是否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形。如果第一线治疗后仍持续有发烧,或是有发生以下状况时,就要怀疑是顽固性川崎病:

徐万夫表示,川崎病的小朋友,一般认为追踪到上小学的年纪,比较不会有中长期的风险,不过如果像案例中的女童,有发生冠状动脉瘤的话,就要定期追踪至冠状动脉大小正常,评估会追踪到成年;传染病也被认为是可能的影响因子,从台湾的数据来看,盛行时期集中在夏、秋两季,可能与这段时间盛行的传染病有关,但目前仍不清楚是哪种疾病,而川崎病在新冠肺炎期间明显下降,可见做好自我防护、减少感染物质暴露,似乎却可减少川崎病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部分孩童感染儿童多系统发炎症候群(MIS-C),同样和身体发炎有关,徐万夫说,目前的统计资料指出,MIS-C多半发生在12岁左右的儿童,川崎病则以5岁以下多,两者有年龄上的差异;心脏影响部分,MIS-C会造成心脏收缩功能变差,冠状动脉的影响不像川崎病这么明显,且MIS-C个案有较多肠胃不适症状,川崎病反而不常见。

台湾儿科医学会曾经于2010年,进行一项全国500多名儿科专科医师的调查,发现川崎病竟是儿科专科医师认为最棘手的疾病;即反应出川崎病在临床诊断上的挑战。

三军总医院去年收治一名「顽固性川崎病」的1岁女童。记者赖昀岫/摄影

徐万夫说,女童本身并没有顽固性川崎病家族史。记者赖昀岫/摄影

徐万夫表示,川崎病的小朋友,一般认为追踪到上小学的年纪,较不会有中长期风险,如有冠状动脉扩大病变,需进一步追踪至正常大小。记者赖昀岫/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