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退休力論壇/盼翻轉疾病定義 陳亮恭:罹多項慢性病不代表很不健康

台北市立关渡医院院长陈亮恭说,面对长寿人生,民众与医师都必须有全新思维,医疗卫生进步,让民众可「活到罹患三种慢性病」,医界对于「疾病」的认知与控制目标,也必须与时俱进。记者叶信菉/摄影

随人类寿命愈来愈长,老人定义必须改变。台北市立关渡医院(北荣经营)院长陈亮恭说,面对长寿人生,民众与医师都必须有全新思维,医疗卫生进步,让民众可「活到罹患三种慢性病」,医界对于「疾病」的认知与控制目标,也必须与时俱进。

陈亮恭表示,台湾光复后70年间,民众平均余命从50岁上升至逾80岁,「人们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多老人」,面对人口长寿、高龄化趋势,从基本逻辑并必须改变,不能再依既有教科书、政府法规定义。根据日本研究,2007年世代长者,与2017年世代长者,在同样岁数,走路速度、握力、体能、活动量等指标,明显成长,「体能衰退的临界点,已由65岁延后至75岁。」

民众到75岁之前仍很健康,但人体老化势必导致慢性病发生机率增加。陈亮恭表示,随医疗进步,许多疾病有了控制方式,也让民众愈来愈长寿,得了一个慢性病不会过世,还能再得第二、第三种慢性病,根据卫福部国健署,65岁以上民众,同时罹患3项慢性病的比率达51.3%。

「不过,民众并未认为自己变得健康,台湾长者活得没信心。」陈亮恭表示,根据调查,台湾长者高达7成担心自身健康状况,这与医界习惯以疾病为民众贴上标签有关,但长寿时代,高龄者应习惯「与慢性病共存」,但民众看待自身健康情况的眼光,不能再用疾病思维来思考,即使罹患多项慢性病,积极控制无法达标时,吃几颗药也无妨,不代表自己很不健康。

陈亮恭表示,高龄带来典范转移,临床上应从「关心疾病转向关心功能」,疾病控制目标不是治愈,而是避免失能、失智;医院经营者则要从被动等待病人来就医,转为主动出击,走入社区管理民众健康,避免民众走入医院,并导入科技,协助民众进行健康管理。

据健保数据,长者一年就医次数达30余次,平均一人身上共四、五十种诊断。陈亮恭表示,运用科技将疾病检测数据进行整合,转化为风险评估,并以生成式人工智慧(AI)与民众互动,才能提供精准健康,例如,整合民众健检抽血数据,加上穿戴式装置数据,可即时通知民众与主治医师心肌梗塞发生风险,示警民众就医。

陈亮恭表示,自己与团队已申请国科会计划补助,将整合民众问诊、文字病例、影像、声音等,并传输至生成式AI与民众互动,利用公卫模型精准预估风险,近期也将与联合知识库合作,利用累积数十年的文字基础与专家意见,贡献民众,提供民众精准健康建议,日后民众只要询问AI「今天早上可以喝咖啡吗?」这个连医师都无法回答的问题,AI就能协助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