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出现便秘、嗅觉异常 恐是日后失智警讯

巴金森氏症患者可能在30岁时会注意到有便秘、嗅觉异常的毛病。(示意图 / Shutterstock )

巴金森氏症是退化性疾病,医师表示,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比率在60岁左右的族群约1%,到了80岁以上族群约2%;大家对于巴金森氏症的「动作症状」较为熟悉,例如手会颤抖、步伐变小、动作变慢、平衡困难等,但此病还可能造成「非动作症状」,例如忧郁、失智、睡眠障碍、意识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基隆长庚医院神经内科医师苏丰杰表示,非动作症状可能比动作症状更早出现,且随着巴金森病程进展逐渐恶化。他表示,若在50岁发病,患者可能在30岁时会注意到有便秘、嗅觉异常的毛病,40岁就注意到有快速动眼期行为障碍(RBD,REM behavior disorder),即作梦时,人会配合梦境而有拳打脚踢等行为。在诊断前5、6年,患者开始会有些忧郁或焦虑状况。

患者大多不知巴金森氏症会造成焦虑、忧郁、便秘,也可能未察觉相关症状,而未及时到神经科就诊。多数巴金森患者都是因为有单边颤抖、动作缓慢、肢体僵硬等动作症状而就诊。医师会检视患者的用药,并检查找原因,包括抽血、核磁共振等,之后做脑部多巴胺扫描,或尝试用药,很多病人在吃药后症状明显改善,就很可能是典型巴金森氏症;若吃药效果很差,可能就要考虑是非典型巴金森氏症。

苏丰杰表示,状况许可时,医师会鼓励病人多运动,使用治疗巴金森及忧郁症的药物也可以改善忧郁。若使用多巴胺促效剂,对改善动作症状及非动作症状都有帮助,」睡眠障碍、快速动眼期行为障碍或不宁腿症候群等问题,也可以透过药物来改善。

当巴金森病进展到失智时,生活无法自理,给药就变成很大的问题,可能忘记吃药或重复吃药,所以一定要有照顾者负责患者的用药。苏丰杰表示,一旦出现失智的状况,可能还会有妄想、幻觉,患者可以到处走动,又很容易跌倒,让照顾者非常辛苦,因此政府才会推行喘息服务让照顾者有时间休息。巴金森病中晚期的动作障碍会越来越严重,患者可能需要轮椅或卧床,完全仰赖他人照顾。

●留意警讯 早期发现巴金森氏症

早期发现巴金森病,对患者很重要。苏丰杰表示,大家要留意家人是否有动作缓慢、步伐变小、肢体僵硬、姿势向前倾斜、手抖、字体变小、扑克脸等问题。

50岁以上者可每月利用手指操自我检测。首先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然后拇指与食指轻按25下,做完之后,换成左手轻按25下。如果发现速度不同、动作变慢、停顿、手指打不开或开合大小改变,请尽快至神经内科就诊。

对于刚确诊巴金森氏症者,医师会考量年纪、身体状况,善用各种药物来延缓病程,苏丰杰解释,如果是70岁以前的病人,可能会考虑用多巴胺受体促效剂,也许效果没有左多巴胺那么立即见效,但多巴胺促效剂可以延长药物蜜月期,让病人不会于早期就进入药效波动、异动症的情况。「药效波动」是在药效发挥时,可以正常活动,但当药效消退,患者会变得僵硬、动作缓慢,仿佛突然断电一般。「异动症」是出现一些不自主运动,例如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等。多巴胺受体促效剂在改善动作症状的同时,亦有助于改善忧郁、焦虑等非动作症状。

若发病年纪是70岁以上,可能会使用单纯有效的药物,并根据临床表现做调整,等到产生药效波动的问题,再改用其他药物。

巴金森病的治疗在前几年都能明显改善,但要给病人建立「用药不能要求到很强」的观念,尽量让病人不会产生药效波动与异动症的情况,并鼓励病人多运动。苏丰杰解释,「左旋多巴是改善巴金森病动作症状最强效的药,但如果一开始就吃太大量,吃药时间又不规则,可能会提早进入难治疗的阶段。我都告诉病人,药物的部份让医师想办法,患者自己要做的就是多运动,包含太极拳、跳舞、骑脚踏车或瑜珈等,如果只能走路就多走路。

●规律回诊服药 可有效控制

苏丰杰表示,患者务必规则回诊、按时服药,不要擅自调药、停药,若自觉药效不理想,可以主动跟医师讨论,保持互相信任的医病关系。

他表示,巴金森氏症就是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可以好好控制,不用太过紧张。苏丰杰说,治疗重点在于维持生活品质,接受治疗后,患者依然可以出去运动、旅游。如果出现忧郁、焦虑、睡眠障碍、容易跌倒、吞咽困难,也可以善用药物改善问题。

文章来源:本文由《照顾线上》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