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个关键历史大事──郑和下西洋让朝贡体制世界化(四)

中国的明朝恢复了传统的统治体制,续接的清朝则征服了青海西藏地区蒙古和东土耳其斯坦(西域),成为中国史上最大的帝国

退出世界史舞台

朱元璋(太祖、洪武帝,西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在位)系贫农出身,发迹红巾军(「红」是汉人的代表色,号召匡正社会秩序),他之后以南京为据点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排除「胡风」(游牧民族异族文化),意图恢复传统的农业帝国。朱元璋建立了卫所制寓兵于农,使六部的官吏直隶于皇帝力行皇帝独裁体制。此外,他在地方实施里甲制,以十户富农管理一百农户,透过由上而下的管理重整农民的秩序。不过,由于皇帝独裁和科举官僚制是朝政腐败和裙带主义的温床,整个社会呈现出旧态复萌的景象。

明朝采取保守的中华思想,以有德的高位者自居,令各地的首长派遣使节团前来朝见,再向朝贡之臣施以赏赐,意图透过这种政治色彩浓厚的朝贡贸易重整东亚世界的秩序。以往在蒙古帝国时代担任欧亚海上商业要角的中国商人,因此退出世界史的舞台。

明朝第三任皇帝永乐帝(西元一四○二至一四二四年在位)为了防范蒙古人的残余势力,迁都到蒙古高原的入口北京,并以北京和南京为轴心进行重建帝国的大业。永乐帝在沿海的重要据点设置「卫所」,并派遣军队贯彻「海禁」(禁止出海和海外贸易)政策。蒙古帝国灭亡后,明朝实施的海禁政策,可以说让欧亚的海域势力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西元十六世纪中叶为止,以欧亚规模的商业圈为背景,中国曾是全世界最大的造船国家

随着戎克船频繁地航行海外,当时的中国曾有机会蜕变成海洋帝国。明朝的永乐帝命郑和(约西元一三七一至一四三四年)率领由两百只船舰,约两万七千余名船员组成的大舰队,七次(永乐帝任内六次)大规模远航印度洋。

郑和的舰队除了在麻六甲海峡的麻六甲港和苏门答腊岛的苏木德拉.巴赛港设置仓库外,并没有额外建立远征基地或城塞,航行的路线也是既有的交易路线。明朝透过官营贸易进口香木、香料和药材,并招揽偏远地方的国家前来朝贡,当时朝贡的国家多达六十余国。「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意图让朝贡体制世界化

明朝与周边的十五个国家首长之间,建立起稳定的朝贡贸易(勘合贸易)体制。明朝的皇帝赏赐给日本的足利义满「日本国王」的巨大金印一枚,透过册封(中国与周边的国君缔结君臣关系的外交手法)将日本纳入臣属国

足利义满为了款待明朝的使节,甚至特意建造了金阁寺,因此顺利地取得勘合贸易的许可。

中国史上最大帝国诞生

西元一六四四年,明朝亡于农民大规模起义叛乱的「李自成(西元一六○六至一六四五年)之乱」。女真人统一了东北地方,并使内蒙古和朝鲜臣服,他们大举入侵中国,建立了「清朝」(西元一六四四至一九一二年)。

清朝的创立者努尔哈赤(西元一六一六至一六二六年在位)创设了「八旗制」(将满人分成八组的军政合一制度),并率领八旗军事征服中国。清朝强制要求汉人剃发留辫(保留一部分头发并编成辫子的女真人发型),意图实施「汉人女真化」政策。

清朝实施「文字狱」,对官僚和知识分子进行思想箝制。此外,清朝主要的行政要职官僚皆为偶数,以满、汉人分任之,对汉人高层采取怀柔政策

清朝统治中国的大业,在康熙(西元一六六一至一七二二年在位)、雍正(西元一七二二至一七三五年在位)和乾隆(西元一七三五至一七九五年在位)三位皇帝的带领下,维持了一百三十年的盛世。这段期间,清朝透过武力将台湾、西藏地区、内蒙古、青海和东土耳其斯坦成功纳入版图,掌控了中亚的东半部势力。俄罗斯帝国则占据中亚的西半部。清朝与俄罗斯帝国的势力因此分据中亚的东西两端。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中国史上最大的帝国「清朝」的广大疆土

【解读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封不动地继承了清朝的广大疆土。这个透过武力建立而成的多民族帝国,能否顺利重组转换成近代的民族国家,是现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大考验。

大肆利用藏传佛教的力量──清朝将蒙古人信奉的「藏传佛教」(喇嘛教)定为国教,巧妙地利用藏传佛教控制蒙古人。

中国长年用来抵御游牧民族的「万里长城」从此功成身退,成为一道历史景观。

清朝治理女真人的发迹地东北及中国本土,都施以中国传统的统治手段,在蒙古、西藏和东土耳其斯坦等区域则设置理藩院(形同联邦制),利用部族制治理这些外藩地区。此外,朝鲜、琉球、越南、泰国和缅甸都是清朝的从属国。(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