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医学应用 传感器活化人工器官超「有感」

记者戴榕萱/综合报导

3D列印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列印出器官骨骼研究人员研目前还发出一种称为「微生理系统」的晶片,使用在3D列印的「薄膜」上,未来可以植于各种器官,模拟「该器官的感知」,让3D列印的器官能够「活化」起来自体运作

▲具有传感功能的3D列印技术影片/翻摄于哈佛大学官方Youtube)

近年来,研究学者不断开发3D列印的潜能,除了可以列印大型器官、骨骼,就连脏器都能被再制出来并且植入到人体内,而今年2月也有位癌症患者也获得一个全新的「3D列印下巴」,相信未来也会因此技术而减少等待器官捐赠的患者数。

▲3D列印制出超薄「心律调节器」(图/翻摄于medgadget科技网

在前年已有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学者利用3D列印制作出「心律调节器」,为病患量身订做出符合患者心脏尺寸,薄膜般的厚度附着在外,利用电流刺激心脏维持心跳,降低心脏猝死憾事。而今年哈佛大学研究学家再为3D列印技术做出一个突破「微生理系统」(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MPS),建立一个不用侵入性植入体内的「传感器」晶片,上面有六种「特殊墨水」,可赋予3D列印的器官「该有的感知及触发机制」,未来不仅局限在心脏与肝脏,甚至软骨微血管组织上,换句话说,此发明可使3D列印将器官「活化」起来。

▲具有传感功能的3D列印,能自行活动(图/翻摄于哈佛大学官方Youtube)

不过在这之前,器正确的「反应」必须仰赖实验后的数据搜集,这也一个很大的瓶颈,毕竟人体器官的触发反应都一瞬间,需依靠高速照相机显微镜辅助才能将反应参数调整至「正常人模式」,而制作成本上也是繁琐又昂贵,是否能够大量通用也是一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