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广州地铁记忆:从绝密“九号工程”到世界奇迹

文/王田歌

1863年1月,一辆蒸汽机车缓缓驶入伦敦法灵顿地铁站,世界上第一辆地铁就此诞生。尽管外形奇特,车厢敞篷,开通首日的乘客数量仍超过4万人次。英国人争先恐后踏上站台,想要体验“在地下奔跑的火车”。

两年后,英国人杜兰德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郊铁路。它紧贴着宣武门护城河,全长仅500米。荒诞的是,这条“小铁路”太短,根本跑不了火车,仅容小汽车在上面快速行驶。这一场景让京师百姓大感惊诧,“骇为妖物”。随后,慈禧以“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为由,饬令拆除了这条铁路。

两相对比,清末中国交通之落后,可见一斑。

强弩之木的封建王朝,无力容纳对时速的想象。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迟缓的历史很快就要结束。

1965年,中国地铁建设拉开了序幕。由南到北,数千公里的地下线网敷设、延伸、生长。中国与世界地铁历史的百年差距,从此将被新时代填平。

神秘的“九号工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地铁”已被提上日程。1958年,中央指示,“要尽速修建北京地下铁道”。同一年,远在中国南端的广东时任广东省省长陈郁也提出了筹建广州地铁的设想。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经济百废待兴,交通并不拥堵。国家修建地铁的初衷也并非增强运力,而是为了备战。

1965年的春天,越南战争不断扩大,“北部湾事件”爆发,危机一触即发。广州提出,要抢建一条“平战结合”的隧道。战时用于疏散群众、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战后,可以用来铺设地铁、发展交通。该建议迅速获得中央首肯。随后,“广州地下电车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市府大院内悄悄成立。

这是战备工程,需要高度保密。由于地下工程的“地下”二字共九笔,时任广州市副市长林西把该工程命名为“九号工程”,办公地点也搬到了广州北郊的清真先贤古墓旁边。

今天,偶有游客走进越秀山兰圃公园的北端,或许还能看到这个小小的院落。正是在这里,广州迈出了地铁建设的第一步。

《与龙共舞:广州地铁深度报道》中记述,“九号工程”挂牌后,广州市进行了首次地铁规划与地质勘测,初步决定修建为“十”字形隧道。纵向为南北线,从南方大厦、人民路、解放北到三元里。横向是东西线,沿东风路至东山。

南北线率先投入建设,但修建过程饱经困难。由于物资匮乏,工程总共只筹措到一千多万元。再加上战备形势所迫、技术条件限制,建成的隧道断面较小。1970年5月,“九号工程”竣工,隧道长度仅8公里,内部狭窄低矮,岩石、支架裸露。拼尽全力修建出来的隧道,无法运行地铁,只能满足人防功能。这样的结果,令人遗憾,但并不后悔。“九号工程”未能实现广州的地铁梦,却是广州地铁最早的探索产物。

随后几年,广州地铁多次上马,但都折戟于经费或技术难题。老省长陈郁并未放弃,他坚信“一个城市,没有地铁就没有现代化。”为此,陈郁想方设法聚集科研力量,试图让“九号工程”活起来。遗憾的是,1974年底,陈郁病逝,“九号工程”再度触礁

那或许是最艰难的时刻。8公里的隧道暗不见底,悄然旁观广州地铁的一次次失败。地下列车何时才能开进广州城?答案无人知晓。

34年,羊城提速

“九号工程”在地底蛰伏。地面之上,南中国正跑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步入90年代,广州经济迅速腾飞,人口、车辆剧增。六十年代的战争阴云早已散去,地铁建设再度提上议程。

1997年6月28日,广州地铁1号线首段西朗黄沙开通观光试运营

1993年3月,国家批准了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的可行性报告。当年年底,1号线正式动工。4年后,伴随着悠长的轰鸣声,嘉兴号货轮抵达广州黄埔港,轮船上,装载着由安达-西门子制造的广州地铁首列列车。崭新的明黄色列车长不见尾,让参与1号线建设的工程师们激动不已。它的到来,标志着1号线开通进入倒计时阶段。

1997年6月28日早上10点整,首趟1号线列车载着500多名乘客,从西朗站向黄沙站疾驰。从那一刻起,广州拥有了第一条地铁线路,也是全世界第81条城市地铁。

两年后的同一天,广州地铁1号线全线贯通。这一天,距离“九号工程”挂牌,已整整过去34年。

漫长的时光中有多少次失败?建设初期的六起五落只是一个缩影。从“零基础”中开出的1号线,全靠地铁人攒着的一股劲——被视为广州地铁头号工程的总工程师陈韶章,在1号线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堆起来,竟然重达1.7吨。《人民日报》在1号线开通当日的报道中写道,共有60多家施工单位、上万名建设者参与了广州地铁的建设。还有一批又一批广东主政者们、等待数十年的“九号工程”技术人员……60年代至今,无人放弃。

当初徒有一腔热血,却受限于技术难题的窘迫,地铁建设者们记忆犹新。为此,广州人在1号线上铆足了劲,首次引进了世界先进的盾构隧道施工法。“九号工程”也让建设者们充分意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以陈韶章为首,广州逐渐培养出一支地铁人才团队。这批“地下英雄”在2号线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使广州能够自主管理盾构工程,不再受限于外国技术限制。

广州地铁一号线实景图

1号线开通后,广州城市格局悄然改变。

1号线呈东西走向,穿越芳村、荔湾、越秀、天河珠江两岸首次相连,让人口能够快速从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转移,为广州区域战略调整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广州第一条地铁线,1号线16座车站多为不同时期的地标。花地湾、沙面、公园前、陈家祠、东山口、体育西路广州东站……从秦朝平定南粤后的城市中心,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广东权力中心,再到千禧年后崛起的城市商业中心,两千多年羊城历史,被疾驰的列车串联

不过,1号线开通之初也曾受到质疑。有市民回忆,1号线首段被定位为“观光”列车,票价是来回5元,车次较少,日均客流不足5千人次。而政府统计显示,1号线总投资超过120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达6.63亿元。

“花这么多钱,出这么多力,有什么意义?广州哪有这么多人坐地铁?”在1999年底的天涯论坛上,有网友抱怨道。

他错了。很快,另一条地铁开始动工,它将以一己之力将广州地铁客流推向新的量级,轰动全国

它就是广州地铁3号线。

挤冠全国

早高峰的广州地铁3号线

2018年8月17日傍晚,广州地铁以一个惊人的数字,刷爆了中国地铁的数据纪录。

这一天是雨天,是周五,也是七夕。地铁3号线体育西站汇聚了比往常更多的客流。当日高峰期,有84.6万人在此经过,创下2018年全国地铁客流量之最。乘客张希月在当天傍晚7点左右进站,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慑了她。“人像蟑螂一样贴着墙边走,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我上车的时候拎了一个蛋糕,下车就成了大饼。”

在广州,3号线号称“死亡地铁线”,是让所有上班族闻风丧胆的存在。即便放眼全国,也绝无敌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18年统计报告显示,广州地铁3号线以每小时最高6.43万人次搭乘的数据,超过全国所有地铁线路,拥挤程度位列全国第一。

有人戏言,3号线承载的不是乘客,而是广州的GDP。这条橙黄色的线路,起于花都区,途径白云区、天河区、海珠区和番禺区,连通广州机场、广州东站、体育西路、CBD珠江新城、高校聚集区、广州塔、番禺新城,几乎包揽了广州最重要的各个功能区,是串联广州南北的“主动脉”。

千禧年后,广州发展重心不断向东、向南转移。1997年,在最初的地铁方案中,体育西-客村被划定为5号线的东段,并不属于3号线。2000年,国务院批复撤销番禺市,改为广州市番禺区。同期,广州的经济重心开始渐渐向天河西部倾斜。因此,体育西-客村路段被拆分,并延长至番禺广州,实现番禺与广州主城区的连接。这也被市民视为广州送给番禺的一份“欢迎礼”。

广州地铁3号线实景图

2001年12月26日,3号线正式动工。整整四年后,广州东站至客村站开通。2006年12月30日,广州东站至番禺广场站、天河客运站至石牌桥站开通。

在1号线连接珠江两岸的基础上,3号线再进一步,番禺、海珠、天河首次无缝对接,广州城市格局再度扭转。

但在当时,广州地铁建设刚进入起步期,经验有限。人们并未意识到南北贯通后的巨大经济影响,对3号线的规划和预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误判。

动工之前,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曾进行过客流预测。据推算,到2010年,3号线日客运量谨慎预测为40.14万人次;到2032年,全线日客运量谨慎预测为106.6万人次,乐观为125.8万人次。因此,3号线最初采取3节编组车厢,每班次的车厢数量要比1号线、2号线少一半,行车间隔甚至长达12分钟。

很快,人们开始意识到“南北大动脉”的威力。刚开通不足一年,3号线高峰期列车已出现拥挤现象,被市民形容“堪比春运”。2008年,客流就已超过2010年的谨慎预测数值。2014年,番禺广场至天河客运站段日均客流100万人次,直逼2032年的谨慎预测数值106.6万。

超出预期的客流,导致3号线开通后事故频发。2009年3月20日清晨,由于信号系统故障,3号线发生了广州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延误事件。正值早高峰,数万名急于上班的市民被迫离开车站。虽然当晚已抢修成功,但这一事件,引发了市民和媒体的口诛笔伐,3号线一度被抨击为“服务最差、车厢最短、问题最多”的“三最”地铁线。

为此,2010年4月下旬,广州地铁将3号线列车增加至6节编组,车厢承载量翻了一倍,拥挤状况有所缓解。但效果仅仅维持了半年。同年10月,3号线北延线开通,往机场、白云区的客流蜂拥而入。“南北大动脉”的压力进一步加剧。

一切,与亚运会有关。

3号线北延线在规划初期,本来是一条独立的“机场快线”,2003年被并入3号线中。按照设想,它从广州火车东站出发,过燕塘后成为地上线路,一路快速行驶直达机场。动工前,地铁集团曾立下军令状:“保证在亚运会前开通”。但由于沿途经过众多城区,拆迁难度较大。为了赶上工期,2009年5月,广州政府决定追加10亿元投资,把原本长达17公里的地上高架线,全部改为地下线。

工程的大修改,使3号线北延线成为亚运期间建设技术难度最大、地质条件最复杂、任务最重的线路。即便如此,3号线北延段仍于2010年10月30日准时投入运营。至此,3号线全线通车

回顾3号线的历史,确实出现了一定的规划失误。但它对广州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独一无二。如果没有3号线,番禺不会快速融入广州的经济版图,机场、火车站与市区的客流相互隔绝,珠江新城、体育西路不会连通,那么,广州新中轴线,必然没有今日的地位。“南拓”、“东进”也无从谈起。

飞速奔跑的3号线,带动了飞速奔跑的时代。每天,有200多万人次踏上这条大动脉,被输送至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广州经济增长的分母。开通12年来,它的发车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密,目前最短行车间隔已压缩至1分58秒,逼近目前所能达到的极限。

城市未来式

截至目前,广州已开通地铁多达16条。展开如蛛网一般的线路图,广州十一区全被地铁覆盖,“区区通地铁”从蓝图中走入现实。

这显然不是广州地铁的终点。城市内向发展,正在被区域化合作替代。从早年的珠三角建设,到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边界不断延伸、交融、重组。地铁,正是打破城市行政壁垒的那把“斧头”。

2007年,中国第一条跨城际的地铁线路——广佛地铁一期动工。2010年,佛山魁奇路至广州西塱段通车,形成广佛“半小时生活半径”。

一期线路通车八年后,广佛同城再开新篇。2018年12月,广佛地铁全线开通。此后,广州市党政代表团到访佛山,正式签署《深化广佛同城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广佛同城进一步深化。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保证城市之间大量、频繁的人员流动。以地铁为核心的广佛交通运输体系,迅速带动了区域一体化的“人口一体化”发展。据广州地铁预测,2018年,广佛地体客流量比开通初期翻了10倍。今年,全线客流量有望超过2亿人次。其中,49%的客流为广佛城际出行。

根据《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广州还将规划17条地铁与佛山对接。其中,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进度最快,将于2020年建成通车。

从地图上来看,广佛线始于广州西部,贯穿了广州荔湾、佛山禅城与南海,两地皆为城市核心区块,人居氛围成熟。而7号线聚焦广州南端,从大学城、番禺、广州南站,一直延伸至顺德北滘及陈村。途径站点,多为城市新区、产业重地。这意味着,在地铁的拉动下,广佛的人居与产业体系即将贯通,“一体化”的内涵将更为丰富。

把目光转向广州南部,另一条“南北大动脉”也蓄势待发。

所有在建线路中,广州地铁18号线的意义最为重大。一方面,它被定位为“快线”,走向与3号线平行,是名副其实的两岸通路。18号线连通南沙自贸区、番禺、琶洲电商总部区、天河CBD,全程仅需30分钟。

回顾广州地铁发展史,正是由于3号线将番禺“拉”进广州城区,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动,番禺才迎来爆发式发展。如今,18号线让南沙与主城区相连,进一步实现“南拓”,能够极大释放南沙自贸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18号线将成为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主心骨”。

18号线末端为万顷沙地区,紧邻中山市。2018年底,广州市与中山市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认18号线将从南沙延伸至中山。在今年年初的省人大会议上,珠海市市长姚奕生也表示,珠海正积极推动广州地铁18号延长线从南沙连通到拱北、横琴

如18号线“驶入”珠海,其总里程将超过120公里,有望创下全国单条地铁里程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湾区最长地铁”。

届时,珠江水底将再添一条地铁巨龙。广州CBD、南沙自贸区与横琴自贸区、澳门打通,形成沿江快速走廊,城市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使珠江西岸经济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广州,将真正步入“湾区时代”。

开往春天的列车

1965年,“九号工程”在一个木棉花盛开的春天动工,广州地铁建设起步。

1970年,“九号工程”竣工,广州地铁初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1970年,广州地铁第二次起步,无特种钢材,无经费,第二次失败。

1971年,广州地铁第三次起步,扩建技术难题无解,第三次失败。

1974年,广州地铁第四次起步,年底,广州地铁建设提出者、时任省长陈郁病逝。第四次失败。

1979年,广州地铁第五次起步。广州地铁筹建处正式成立,地铁建设者北上考察学习,跑遍全国地铁,仍未找到可供广州借鉴的模式,第五次失败。

1993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可行性报告获批。广州地铁建设之火,第六次熊熊燃起。

1999年6月28日,1号线全线通车。广州地铁第六次尝试,成功!

这是一道时代的分水岭。广州城市交通建设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此,广州跨步迈向“地铁时代”,并喊出了自己的口号——“为广州提速”。

2001年,3号线动工;2004年,5号线动工;2005年,6号线动工;2006年;APM线动工;2007年,广佛线、3号线北延段动工。2010年1月1日,广州地铁客流突破369万人次。2018年,突破820万人,牢牢占据全国首位。

历经54年艰难探索,从“缺钱缺人缺技术”,到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辆和信号系统;从短短5.4公里的1号线首段,到总里程接近400公里,位居世界前十;从行车间隔近半小时一趟,到2分钟以内一班车的行业领先水平;从最初不足0.5万人次,到日最大客流超过1000万人次……

一组组数字背后,是不断变革、不断延伸的广州城市格局,是持续涌入岭南花城的万千新广州人,是70年中国城市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地铁客流量最大的国家,总通车里程跃居世界第一。犹如毛细血管,地铁在30多座城市地下穿梭、交织,构筑出“地下城”的独特风景。特殊时期的战备需要、垂直深挖的人防隧道、无数次失败和触礁,早已是上个时代的记忆。

如果把记忆的时钟继续回拨,退后,再退后,回到一百年前那个黑白的、轰鸣的雾都。世界上第一辆地铁在英国伦敦开通。随后,伦敦以150年时间换来了402千米的总里程。

实现这个数字,广州仅仅用了19年。

参考资料:

[1]. 《与龙共舞:广州地铁深度报道》,余定宇,2006

[2]. 《解密档案——广东30年闯关路》,广东电视台新闻频道解密档案栏目,2008

[3]. 《客流强度位居全国首位!广州地铁一号线的往事你知多少?》,羊城晚报,2018

[4]. 《地下腾龙 三十九年圆梦》,新快报,2009

[5].  《地铁时代,一天搬动半座城》,南方日报,2014

[6]. 百度百科条目“陈韶章”,2016

[7].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18年统计报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