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斑蚊尖嘴如共用針頭 加速登革熱傳染

埃及斑蚊可能透过类似「共用针头」的方式,传播登革热病毒。图/123RF

今年本土登革热疫情爆发,目前累积逾2.6万例个案,是台湾近60年来排名第二的严重疫情,仅次于2015年。国家卫生研究院与高雄市卫生局合作,透过动物实验与数学模型分析,发现埃及斑蚊可能透过类似「共用针头」的传播模式,「叮2口」就可能传播登革热病毒。

国家卫生研究院感染症与疫苗研究所及国家蚊媒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俊宏说,南部主要活动的登革热病媒蚊,是偏好在室内环境活动的埃及斑蚊,一次完整的血餐过程,经常需要叮咬多人,这种叮咬多个宿主的行为模式,就有可能将病毒,以机械性模式传给下一个人。

陈俊宏表示,过去的研究认为,病毒要先在蚊虫体内完成多次复制,再由中肠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个人时完成传播,过程至少需要8天,称为「外源性潜伏期」(EIP),人类被叮咬后,发病间隔至少10天以上。

但不论2015年或是今年,疫情都在极短时间内达到高峰,陈俊宏的团队和高雄市卫生局合作针对2015年的数据分析发病时序,发现同家户内的发病间隔85%少于3天,动物实验证实,蚊子叮咬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后,紧接着叮咬下一只动物,蚊子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完成病毒传播造成感染,类似于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爱滋病毒「共用针头」的传染模式。

陈俊宏指出,实验过程会观察蚊子的腹部,「吸半饱」后就更换小鼠,发现被叮咬2次以上的小鼠,有25%会感染,将蚊子的口器取下后泡在试管内,并萃取可能的病毒颗粒,再用针头打到老鼠体内,小鼠都会得病,证实污染的口器可以传播。

参与实验的台湾大学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系助理教授吴师诚指出,实验将小鼠分成被蚊子咬1口到4口的组别,每组有6只小鼠,单次叮咬约10秒,被咬过1次的小鼠会被移到「咬2口」的实验组,之后再以此类推,发现被咬2口以上的小鼠,就有感染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