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蚊共用针头 加速登革热爆发

国卫院动物实验发现,因埃及斑蚊「共用针头」,叮咬染疫的动物再咬人,口器的病毒便能快速传播,导致疫情扩散。(本报资料照片)

登革热曾在2015年大流行,全年累计超过4万例,今年南部登革热疫情也创下60年来第2高。过去科学家认为,登革热病毒需在蚊子体内复制、感染至唾腺,在下次叮咬时完成传播,但国卫院动物实验发现,埃及斑蚊有「共用针头」,只要叮咬感染的动物,再叮咬下一只动物,口器的病毒即可传播,导致疫情快速扩散。

过去研究认为,登革热病毒在蚊子体内多次复制、由中肠感染至唾腺,至完成传播,过程至少8天,发病间隔至少10天,科学家称为「外源性潜伏期」。

然而,国卫院与高市卫生局分析2015年疫情的发病时序,发现同家户内的发病间隔有8成5少于3天。

国卫院疫苗研究所及国家蚊媒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陈俊宏团队利用动物实验证实,埃及斑蚊可能透过类似「共用针头」模式传播登革热。蚊子叮咬感染登革热的动物后,接着叮咬下一只动物,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传出去,类似HBV、HCB、HIV的传染模式。

研究团队认为,埃及斑蚊叮咬多个宿主的行为模式,可能已将病毒传给下一个人,大为缩短病毒传播的时间,并增加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机会,导致登革热在社区内快速扩散。如此「共用针头」传播方式,可说明2015年台湾登革热大流行的原因,相关研究成果于今年8月发表于《eBiomedicine》。

但是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长黄高彬表示,国卫院的研究以小白鼠为对象,做得不错,但因小白鼠和人类感染的病毒量有差距,且登革热不会在动物身上发病,这项研究尚无法直接推到人类身上,只能作为参考。

黄高彬说,南部登革热疫情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嘉义以南属于埃及斑蚊的分布地,北部仅有白线斑蚊存在。埃及斑蚊不同之处在于敏感度较高,吸血时,只要有一点动静就会飞走,再去叮咬下个人,而白线斑纹则是一次吸饱才会离开,因此埃及斑蚊的传播风险更高。

由于埃及斑蚊飞行距离不远,顶多50~100公尺,黄高彬表示,南部登革热疫情集中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但在屏东因人口较少,则较不严重。虽然南部的环境较适合埃及斑蚊生存,但不排除未来随全球暖化而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