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辅助诊断首次列入,国家医保局详解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如何立项
按照“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工作思路,国家医保局目前已编制发布17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以此来统一指导各地规范价格项目。
何为立项指南?立项指南与老百姓求医问药有什么关系,对医疗机构有什么影响? 23日下午,国家医保局举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首场解读直播,回应了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话题。
国家医保局价采司医药价格处处长蒋炳镇在直播中表示,“让医院收费更清楚,让患者付费更明白”,是编制立项指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项指南的出台实施,将对规范诊疗收费行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突出技术劳务价值产生深刻影响。
设立新项目聚焦多样化就医需求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是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服务的计价单元,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 ,也包括各种检查检验费,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各省属地管理,由地方医药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价格项目、确定价格水平,地区之间价格项目的数量、内涵、颗粒度差异都很大,一些地方还按操作流程拆分价格项目,增加医疗机构计费负担,群众也看不懂,而且无法兼容新技术。
为了使价格项目更好计价、更好执行、更好评价,更能适应临床诊疗和价格管理需要。国家医保局以编制出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方式,统一指导各地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蒋炳镇表示,新出台的立项指南呈现出四方面亮点,首先是项目规范,更有兼容性,对相同服务产出相关的价格项目进行“合并同类项”,有的是不同步骤的归并,有的是不同术式的合并,还有的是不同流派的规范。
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印发17批立项指南,合计涉及271个主项目、250个加收项、88个扩展项, 加起来共有收费编码609个,价格项目的颗粒度明显加大。
第二个亮点是项目上新,更有前瞻性。在立项指南的编制过程中,国家医保局聚焦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聚焦促进补齐医疗服务短板,聚焦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出一批新的价格项目,支持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新项目进入临床应用。
呵护“小的”,照顾“老的”,保障“病的”,支持“新的”,打击“假的”是国家医保局推进医疗保障领域改革的重点工作,立项指南围绕这些着力点来推出一些新的价格项目。
为照顾“老的”,新设“上门服务费”“家庭病床建床费”“床旁超声”“免陪护”“安宁疗护”等价格项目;
为呵护“小的”,新设“早产儿护理”“新生儿护理”等价格项目,明确加收政策,以鼓励医疗机构为小朋友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为保障“病的”,新设“航空医疗转运”价格项目,支持医疗机构为危重症患者提供跨地区紧急医疗服务,为生命架设空中绿色通道。
为支持“新的”,新设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硼-中子俘获治疗等价格项目,这类高端医疗装备进入 临床后,可以按新价格项目收费,有利于加速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新的治疗选择。
AI辅助诊断首次列入立项指南
蒋炳镇表示,项目拓展,内容更丰富是第三个亮点。在立项指南编制中,国家医保局不仅考虑对存量项目的整合,也特别关注对增量技术的兼容。
以人工智能的临床实践为例,经调研,各方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但现阶段还无法完全“平替”,在已经收取相关诊疗费用后,如果额外单就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再向患者收费有失公平。
“为了支持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辅助技术进入临床应用,又防止额外增加患者负担,国家医保局分析人工智能潜在的应用场景,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类项目中设立‘人工智能辅助’扩展项,即同样的价格水平下,医院可以选择培养医务人员进行诊疗,也可以选择使用人工智能参与诊疗行为,但现阶段不重复收费。”蒋炳镇说。
此外,对于一些应当纳入服务范围但医疗机构未能做到的,采取减收政策,这是立项指南兼容新技术、适应新需要的另一种方式。
国家医保局20日对外公布的《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推动医疗机构将影像检查结果上传至云端,如医疗机构无法做到检查影像云存储的,就需要减收一定费用。
立项指南编制的第四个亮点是项目清晰,更具可行性。立项指南对存量价格项目进行系统性重塑,无论是项目名称、服务产出、价格构成,还是加收项、扩展项都更加准确,边界清晰。
蒋炳镇表示,各地对接落实立项指南后,医疗机构可依据本地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价格水平,合法合规收费,有利于减少医务人员计费的事务性负担。
2024年,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速扩面的一年。在这场直播解读会上,国家医保局还透露了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改革的时间表。
国家医保局力争到2024年底编制好覆盖大部分学科领域的立项指南,同时指导各省在2025年第三季度前做好对接落地。立项指南的编制出台标志着规范统一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入快车道。国家医保局将持续指导各地试运行2-3年,修订完善后适时推出新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