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爆火 大厂跑步入场
本报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在与传统眼镜几乎无异的外形下,搭载AI功能、音频耳机模块、摄像头模块的AI眼镜正在全球掀起一轮新的AI硬件浪潮。不论是Meta、百度、小米、三星,还是一众AR创业公司,都将智能眼镜视为AI技术的绝佳载体。今年上半年,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Ray-Ban Meta眼镜。国内企业也不甘落后,近日,雷鸟创新、Rokid等AR眼镜厂商纷纷推出AI眼镜,俨然形成“百镜大战”的态势。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已经席卷了各行各业,赋予了基础智能眼镜全新的生命力,不再局限于听音乐、打电话等传统功能,而是具备了多模态交互、个性信息处理的能力。这种新型智能眼镜具有更多的功能和更高级的智能特性,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更多需求,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市面上的AI眼镜产品存在同质化、价格高昂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还面临芯片性能、续航能力和光学显示技术限制等方面的瓶颈。这也意味着这一新兴的消费电子行业还要经历市场竞争、政策监管等方面的多轮洗牌。
摸着Meta过河
AI眼镜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市场将其归纳为在传统眼镜基础上,融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眼镜。与AR眼镜不同,人工智能眼镜从侧重于虚拟与现实融合,转为侧重于利用AI增强语音交互功能。
实际上,AI眼镜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最初将智能眼镜引入大众视野的,是谷歌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Google Glass。这款革命性的智能眼镜配备了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等多种传感器,并支持通过语音指令和触摸板进行交互操作。但该产品在市场上反响平平,最终在2015年暂停了消费者版本的销售。
2021年9月,Meta与雷朋也开始了对AI眼镜的尝试,双方联名推出了初代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但市场反应惨淡,截止到2023年2月,仅售出了约30万副。
不过,2023年AI浪潮的兴起,让AI眼镜重新焕发生机。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认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为各种设备提供了更智能、更个性化的功能。因此,AI眼镜作为一种结合了AI技术的智能设备,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023年9月,Meta与雷朋合作推出的第二代联名产品Ray-Ban Meta。这一次,该产品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根据IDC的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4年第一季度,Ray-Ban Meta的出货量分别达36万台和10万台;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该产品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100万台,预计2024 年全年出货量有望超过150万台。
共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AI智能眼镜市场深度调查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预计从2025年开始,AI眼镜将快速向传统眼镜市场渗透;到2029年,AI眼镜全球年销量有望达到5500万副。
巨大的市场空间让本就缺乏AI大模型应用场景的厂家纷至沓来,苹果、谷歌、三星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布局AI眼镜的消息不胫而走。国内,百度也推出搭载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镜,小米也被曝将在2025年第二季度发布新一代AI眼镜。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科技大厂,AR眼镜厂商也调转“船头”,布局AI眼镜。后者与Meta类似,选择与传统眼睛厂商合作,推出AI眼镜新品。
日前,AR眼镜厂商雷鸟创新与博士眼镜成立合资公司,欲打造中国版的“Ray-Ban Meta”。Rokid则推出了一款与BOLON眼镜联名的新一代AI + AR眼镜Rokid Glasses,通过整合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多模态大模型,使Rokid Glasses支持接打电话、AI问答搜索、AI识别物体等功能。
在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AR眼镜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而AI技术则增强了这种体验的智能化。相比传统AR眼镜,AI眼镜在智能化、设计和便携性、交互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AI眼镜能够实时分析用户行为和环境,提供个性化服务;采用轻量化材料和时尚设计,提升佩戴舒适度;并通过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交互方式,使用户体验更加自然便捷。
博士眼镜COO夏冰表示,科技企业(的技术)与传统眼镜厂商的经验相融合才能真正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中国有近7亿近视人口,智能眼镜的目标用户近视比例会更高,专业眼镜验配终端在智能眼镜大潮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难解同质化竞争
根据wellsenn XR预测,从2025年开始,AI智能眼镜将在传统眼镜销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快速向传统眼镜渗透;2029年,AI智能眼镜年销售量有望达到5500万副;到2035年,AI智能眼镜销量有望达到14亿副。
虽然AI眼镜市场迅速升温,大量厂商密集涌入,但是并没有带来差异化的产品,大部分产品的思路就是普通眼镜搭载AI、音频耳机模块、摄像头模块等功能。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指出,智能眼镜行业呈现同质化特点的原因可能是市场竞争激烈和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导致各家厂商的产品外形和功能大同小异。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表示,AI眼镜首先必须是一款佩戴舒适、可靠的眼镜,其次才是一款具备AI 功能的智能设备。这个产品的逻辑跟AR眼镜其实不完全一样,AR眼镜中“眼镜”与“智能化”的权重可能是 5∶5,但在AI眼镜中,“眼镜”的权重要远高于后者,先解决用户对于“眼镜”本身的需求,其再加入AI以及智能化的模块。
“同质化竞争确实存在,但这也是所有消费电子行业的必经阶段。”Rokid创始人祝铭明(Misa)表示:“就像手机行业一样。现在的用户更换手机,不只是因为品牌,更因为细节打磨和生态体验的不同。所以,可穿戴眼镜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会落在品牌竞争力、生态的丰富程度以及产品的细节打磨上。”
王鹏认为,AI眼镜行业的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技术瓶颈是其中之一,包括芯片性能、续航能力和光学显示技术的限制。市场接受度也是一大挑战,部分消费者对智能眼镜的功能和性能存在疑虑,或对其高昂售价望而却步。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AI眼镜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在这些挑战中,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技术瓶颈的突破。随着AI应用的深入,对芯片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实时计算和云端AI计算使得续航能力成为新的难题。同时,光学显示技术的改进也是关键,目前的光波导和Birdbath方案各有优缺点,需要厂商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
Misa强调:“只有真正愿意在细节上深耕的公司,才能在这个市场中生存并发展。最终,眼镜市场会走向类似手机行业的格局。不过,与手机行业的五六家主流厂商相比,眼镜行业由于其强烈的个性化需求,可能会有 10至20 家主流厂商存在。”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