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人员训练时数不足 监院纠正卫福部、健保署
针对健保署将安宁疗护的服务对象限制于癌症、运动神经元及8大非癌症的末期病人,卫福部医院评鉴难以正确评价医院安宁疗护品质真貌,以及乙类社区安宁训练时数不足,导致取得资格人员未必有能力照顾病情严重且复杂的末期病人,监察院内政及少数民族委员会19日下午确定纠正卫福部及健保署。
2017年国人不幸死亡人数为16万823人,癌症死亡4万8037人,曾利用安宁疗护有2万9278人(占60.95%),而8大非癌症慢性病患死亡2万405人,利用安宁疗护2901人(占14.21%)。
监委江绮雯、瓦历斯贝林及田秋堇表示,安宁疗护为病人善终权益而提供的服务,但国人却未普及利用,其原因不外乎是对安宁疗护的品质有所质疑,以及卫福部、健保署实施的政策及措施,未符合国际趋势,而未能对有严重健康上痛苦的重度病人提供积极、整体性的照护有关。
监委表示,近年来屡次接获民众陈情「安宁,『不』安宁」而深感痛心。经深入调查发现乙类社区安宁取得资格人员仅需受训13小时及实习8小时,当然未必有能力照顾病情严重且复杂的末期病人,而卫福部已看到此问题却未设法解决。
监委说,国内部分医学中心人力配置明显不符合医院评鉴规范,却没有反映在卫福部的评鉴结果,显见医院评鉴流于形式,未能确实查核。
监委又表示,品质是安宁疗护的根本,没有品质即不得安宁,健保署目前虽订定安宁疗护监测指标,但均属监测民众对安宁疗护的接受度,而与末期病人关心能否获得好的照护,有明显落差。
监委说,除了平时未有适当的监测及查核机制外,实地医院评鉴时,仅针对有无提供生命末期医疗抉择资讯、硬体设备、教育训练及人力配置设定等基本的结构面进行评鉴,医院需耗费时间整理并准备相关文书,但多数评鉴委员不具备安宁疗护专业,评量方法及参考的佐证资料又难以正确评价医院安宁疗护品质真貌,信度及效度欠佳,无法确实发现医院应予改善问题。现行对安宁疗护之评鉴方法,已须进行全面改革。
监委提醒,「品质」需要不断进步,卫福部对于安宁疗护病人疼痛药品之取得,已放宽规定,但偏乡地区取得药物的可近性及末期病人常见呼吸困难药物取得,仍有改善空间;又国卫院已完成「台湾安宁疗护政策白皮书」,对安宁疗护之各项品质问题进行盘点,应落实白皮书所提之各项政策建议内容;另宜强化国际交流,汲取国外进步作法及国际经验,针对安宁疗护品质问题进行深度研究或国际比较,以供我国安宁疗护品质健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