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壮士守住了什么
(图/新华网)
描述抗日重要战役、由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近期在大陆上映,引起广泛讨论;同样的故事,台湾曾在1975年由丁善玺导演,柯俊雄、林青霞主演,推出《八百壮士》,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凝聚向心。
《八佰》演的就是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故事,但这场战役毕竟是发生在国民政府主政时期,《八佰》是否如实呈现青天白日旗与中华民国国徽?是否唱黄埔军校的校歌?事前特别令人关注。不过目前看来,却有更多人对这部电影改编爱尔兰民谣《Danny Boy》作为主题曲有意见。
1937年中日开战,日军本图速战速决,喊出「三月亡华」的口号,8月松沪战役却与国军陷入拉锯战,速战之梦破碎,10月更发生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坚守阵地,最终虽功败垂成,却鼓舞了全中国抗日的决心。
丁善玺版本的《八百壮士》主线摆在国军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带领号称「八百壮士」的480名青年官兵,固守四行仓库;另一线则为女童军杨惠敏将一面12尺长的中华民国国旗裹在身上,冒着炮火自租界出发,勇渡苏州河,将国旗安然送抵仓库。热血情节,赚人热泪。
管虎版的《八佰》,则着重还原现场,使观众对战争产生感同身受的既视感,写实,残酷,且残忍;另一方面则是聚焦隔着苏州河的租界,当时中外媒体在此隔岸观火,一片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对比战场的血肉横飞与断垣残壁,特别显得荒谬。
荒谬的当然不只这些,镇守的官兵只有480人而称八百,是膨风壮胆虚张声势,还是华人向来浮报数字积弊成习,已不重要。以寡击众,延长战线,鼓舞士气,却是事实。
有趣的是,同样是回顾历史,民国建国百年时,对岸拍摄了《十月围城》,台湾却缴了白卷;对日抗战70年,关键的「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同样由对岸抢先诠释。在影视传播的影响力无远弗届的今日,对于历史话语权的掌握,对岸的企图心显然强力许多。反观台湾的中华民国也好,国民党也好,对于创党的苦心孤诣,乃至在抗日战争对全中国的贡献,似乎愈来愈欠缺说好一个感人故事的能力,甚至形同放弃。
姑且不论《八佰》是对岸借此为中美对抗的屈居下风找慰藉,还是对台湾的统战,「八百壮士」的以寡击众、永不放弃的精神,摆在现今,依旧充满启发,而且鼓舞人心。当年的八百壮士到底守住了什么?值得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