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湖北美院 恰风华正茂
1920—2020,整整一百个春秋。一百年,足以见证一所高校的肇始、勃兴。这是湖北美术学院的历史时间刻度,也是这所高校再出发的起点。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世纪美育——湖北美术学院办学一百周年艺术文献作品展”,通过一幅幅经典的美术作品、一件件珍贵的文献史料,带领观众走进湖北美院筚路蓝缕、学脉绵长的历史与当下。
时间拨回1920年,武昌芝麻岭。为探文化救国之道,蒋兰圃、唐义精、徐子珩三位先生创办了武昌美术学校。至此,湖北美院迈出了现代美术教育的第一步。
走进中国美术馆,置于圆厅中央的正是这三位先生的肖像雕塑。坐在中间的蒋兰圃手握书卷,温文尔雅,站在两边的唐义精、徐子珩神情坚毅,三人目光笃定,眺向远方。
蒋兰圃曾参加武昌起义,唐义精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徐子珩则以湖北教育会干事之职致力于教育救国。可见,湖北美院自创办,便拥有了振兴民族、复兴文化、鼎兴艺术的红色基因,这基因就此渗入学脉,成为学校鲜亮的底色。
展览以文献、图像和影像资料,铺陈出湖北美院的历史叙事——1923年,学校更名为“武昌美术专门学校”,名人文士纷纷题字庆贺华中地区第一所专门美术教育学校的创立与发展,康有为题写“武昌美专”,蔡元培题写“推行美育”……1930年,学校定名为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一时名师云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现代美术教育架构。
作品展上,油画家唐一禾1941年创作的《七七的号角》,虽然尺幅不大,却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画面描绘了一个学生文艺宣传队走向街头、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情景。画中人物形象既有个性特征,又显示出那个时代热血青年的共同气质,队列的行进感和朴实的暖色调加强了这一主题,产生出激励观众加入这股抗日洪流的号召力。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以唐一禾、王道平、蒋治民为代表的美术家投身艺术救亡。他们带领学生,以豪迈的笔触绘制了40余幅大型宣传画,在武汉街头巡回进行流动展览。通俗易懂的画面,鼓舞了广大民众的士气,坚定了武汉市民的抗战决心。他们传承和铸就的湖北美院革命美术的血脉,一直延续至今。
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缩影
本次展览展出由湖北美院师生、优秀校友创作的代表作品及珍贵文献600余件,不仅有绘画、书法、设计、影像媒体等多种类型的艺术作品,还有课稿、照片、日记、书信等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从美术类作品、设计类作品及文献史料三个角度,多元展示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交融升华,立体呈现了湖北美院一个世纪以来的美育历程。
“湖北美院的百年历程,就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从筚路蓝缕到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缩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说。
展览中,那些由百年时光堆集而成的泛黄的教学课稿、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乃至一封封书信、一张张成绩报告单、一份份毕业证书,似乎都在向世人昭告——这既是一所美术学院的历史,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变迁的缩影,还是一个持续推动中国美术教育发生发展的现场。
一百年来,湖北美院朝乾夕惕,秉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和爱国护生的忠诚正直之心,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态度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创新精神开拓出一片广阔天地。在这里,中西互融,艺术与现实应用结合,创作与社会需求相契,科学、理性、激情、想象,共舞齐翔。
步履坚实与时代同行
在展厅的弧形走廊,一面墙上是图文并茂的学校简史,另一面墙上则是一组“随手拍”照片。这些照片是今年湖北美院师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教学创作的真实写照。
在疫情防控期间,湖北美院师生积极应战,以艺战疫,不仅以大美之艺绘人间大爱,更是团结一心,捐款捐物,勇当抗疫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抗疫一线提供各类急缺物资。
在湖北美术学院院长许奋看来,用疫情期间的纪实性照片与百年历史对照展出,很有意义。“回望历史,我们学校经历了许多艰难时刻;今年,我们又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对照,体现出了办学一路艰辛一路高歌,彰显了我校师生一脉相承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而本次展览也特别展出了湖北美院师生在疫情期间创作的抗疫题材作品。
笔墨当随时代。一百年来,湖北美术学院矢志美育,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相偕行,熔铸和传承“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在实践中进行教学改革,关注时代、服务社会。
一百年间,湖北美院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艺术家、设计师和理论家。他们用画笔、塑刀、文字,为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创作了大批精彩的作品。不少经典之作已然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闪亮坐标。
而在展览中,那些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歌颂英雄劳模、赞美人文自然景观的优秀艺术作品,正是湖北美院师生始终与时代同行的生动注脚。
十秩峥嵘,恰风华正茂。“我们对一百年美育历程进行回顾,不仅是缅怀与纪念,更是直面时间与历史的‘拷问’,做出郑重回答。”许奋说,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便是创造新的历史。下一个百年,湖北美院将不忘初衷,笃笃前行,进一步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记者:赖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