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取货商机被虾皮瓜分 小7、全家如何反击?

「超取」已经成为台湾便利商店不可或缺的业务,也是超商业者从实体进攻线上的利基。(来源.统一超商提供)

在虾皮购物时,你会选择宅配、超商取货,还是虾皮店到店?

虾皮店到店推出2年,目前单店每日平均包裹量约400件,如果以年底展店目标1,400家来计算,年处理量将会突破2亿件。首当其冲,就是便利商店的超取业务。

当年因为与虾皮合作,超商的超取业务飞快成长;也因为超商,虾皮在台湾才能靠免运快速打下市占。但如今,互相喂养的伙伴,也创造出互相竞争的敌人。

尽管虾皮购物资深执行总监梁日威表示,超商仍是紧密合作伙伴,他们推出店到店的用意,是希望将整个市场的饼做大。同时他提出数据,指店到店推出之后,用户平均消费频次增加约3成到4成。

但这个数据无法说明,新增的交易量,最终流向哪个物流方案。而超商业者和物流业者都指出,过去2年,来自虾皮的超取包裹量确有下滑。

当然,即便虾皮门市数在年底达标,覆盖范围仍与全家和统一超有很大差距,不可能吃下所有市场。但光是年处理包裹量上看2亿件,如果以超取定价60元运费计算,就是120亿元的营业额。

而且当虾皮2015年在台湾带起电商免运大战,冲高超取规模后,超商业者后续纷纷加码物流投资,扩大处理量能,但当虾皮自建取货门市,导致成长未达预期规模,结果就是,全家旗下负责店到店物流的日翊,在2022年由盈转亏,今年上半年亏损金额比去年全年增加1倍。

该公司内部人士指出,亏损一部分是受到新增物流投资的费用摊提影响,但也不讳言,主因是虾皮超取件数的减少。

超商业内人士指出,统一超的超取量其实也受影响,但因为还有博客来、康是美的量能支撑,对虾皮依赖程度相对不如日翊高,所以负责店到店物流的大智通,去年度获利仍维持小幅成长。

不过,物流收入被瓜分,可能不是超商业者最需要担心的问题,如果超取件数减少,导致消费者进店人次降低,进而损失的并买效应,才是更大挑战。

毕竟,受限于台湾的地理范围,超商很难再靠展店成长,因此近几年布局,很明显是往提高消费者购物频次和单价的方向努力,而「网购店取」正是提升进店数的重要驱动力。以两亿件包裹来说,就是两亿次进店机会。

即便已经展现出这样的影响力,物流业者指出,各大超商对于虾皮调降运费的提案,大多还是不愿退让。

但,超商业者也没打算眼睁睁看着包裹量流失,而是有所准备。

早在2019年,统一超和全家就分别推出线上开店平台卖货便和好卖+,且为了吸引卖家使用,经常性提供约等同一般超取服务打六折的低运费优惠,比虾皮店到店还便宜。

但有超商业者私下坦言,这目前仍无法完全弥补流失的虾皮包裹量。

商研院国际数位商业研究所所长戴凡真点出问题:「你叫卖家来,卖家就会来吗?」她认为,商流还是销售的根本,但线上流量非实体起家的超商强项,「当商流没起来,后面卖家不会配合。」

然而,首波攻势成效虽不显著,超商也还没打算要放弃。今年6月,统一超再推出线上商城iOpen mall。

虽然推出时间还不长,看不出成效,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虾皮母公司Sea(冬海集团)受到资本市场压力,连番调涨平台交易手续费,不断推高台湾卖家的不满情绪,对iOpen mall来说,确实是机会。

放眼国际,相对于实体连锁零售通路跨足线上开店,从电商平台跨足物流的成功案例似乎更多。以台湾来说,momo和PChome都有各自的物流中心和车队;国外如韩国的酷澎、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阿里巴巴,也都在满足本身需求之外,进一步将物流变成可对外服务的新事业。

不过,台湾只是虾皮的众多营运据点之一。相比于超商可能带来的威胁,其母公司的决策变动,或许才是未来左右战局变化的最大变数。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18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