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馆《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 演绎后人类时代肉身幻想
共同策展人麦斯米兰.雷泽与北美馆馆长王俊杰,邀请民众思考未来人类形态。(北美馆提供)
近日AI绘图与ChatGPT话题正热,科技介入艺术或艺术运用科技将会展示什么样的未来?甚至人类自身的形貌是否也会因为科技发展而产生变化?由德国图宾根艺术馆馆长妮可.芙丽兹与图宾根文化交流协会麦斯米兰.雷泽共同策展的《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便探讨了后人类时代下的人体未来形貌。
17日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北美馆)开幕的《未来身体:超自然雕塑》,恰好回应了近来AI绘图的热门议题,北美馆馆长王俊杰指出,科技的介入让人类看来更加依赖科技,也受其宰制而渐渐失去了主体性,透过此展让人们重新反思人的本质。此展也探讨了艺术家与AI共事或运用新科技的创作模式,麦斯米兰.雷泽作为共同策展人,他认为AI对全世界产生的影响愈来愈明显,对于未来艺术家并未给出答案,而是提出思考的方向。
麦斯米兰.雷泽也指出,也许AI是强有力的工具,是很好的画笔或画布,但「艺术的背后是理念和想法,是由人发想而与其他人有关连的」若没有经过人的思考而产出的作品,很难定义为是艺术。
展览归纳出「混种人」、「后自然」、「艺术家4.0」、「科技 人类 变体」4个主题,其中包含曾代表德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伊萨.根泽肯作品《演员III之3》思索当代青少年寻找身份认同和人生方向,而消费文化正影响着青少年次文化。
澳洲艺术家山姆.詹克斯《犬头》展示了一个有着狐狸头,将右手放在心上,身体放松的男子,犬头人意味着神话生物,展示了人与动物拥有共通性,却又在文明化过程中极为脆弱。
安德罗.韦库亚的半机械人作品《无题》,在舖着粉红色地毯的房间里,悬挂着面无表情的半机器人女孩,在寂静的房间中时而发出塑像轻敲手指的声响。作品让观者透过身体,检测未来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和共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