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国小校际交流补助不到5成 议员批:牺牲孩子学习机会

台北市议员钟佩玲指出,北市教育局办理「国小校际交流互访活动」,学校几乎需自行筹措一半以上活动经费,补助形同看得到吃不到。(本报资料照片)

台北市教育局办有「公私立国民小学校际交流互访活动」计划,让国小学童透过到外县市参访,拓展视野、促进校际交流。但台北市议员钟佩玲指出,申请学校几乎需自行筹措一半以上活动经费,补助对申请学校而言,形同看得到吃不到。教育局回应,因每个学校状况不同,参加学生以「受益者付费」为原则,2025年核定补助额度将从核给数30%调整为40%。

钟佩玲表示,物价逐年调涨,活动经费必定有所提高,检视2023至2025年北市国民小学申请计划经费,分别是1192万、1388万、1209万,但教育局编列的年度预算却始终停留在480万,供需失衡不均,显示教育局的漠视。若预算无法跟上变动,会导致部分学校筹措活动经费困难,难以继续申请计划,牺牲孩子成长学习的机会。

钟佩玲批,教育局「经费补助额度审核标准」为,申请人数超过40人者,核予「经费补助上限的50%」,再依「参访天数」及「清寒学生参与数」做比例调整。代表经费补助上限只能做为参考,不可能拿满,几乎所有学校都只能拿到上限额度的一半,甚至更少,对申请的学校而言,补助形同看得到吃不到。

教育局国教科长林侑融表示,预算于前一年度编列,2021至2023年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时间对于跨县市交流有所管制,故2022至2024年未调整预算额度,预计2025年核定补助额度将从核给数30%调整为40%。

林侑融说明,经费申请非仅依交流地点做考量,而是以整体活动所需经费,如内容、办理天数、路程远近、师生参加人数及清寒补助学生参加比例等,提经费弹性核给。不足经费由申请学校自筹,加学生以「受益者付费」为原则。近年申请校际交流学校皆全数获得补助经费,已参酌2024、2025年度申请情形,增编2026年度数预算,后续将邀集学校共同讨论审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