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便细菌立大功 荣阳交团队发现肝癌治疗新指标
荣阳交团队发现人体内菌丛生态不同,可影响肝癌免疫疗法成功率,有望成为未来治疗新主流。(陈人齐摄)
研究团队将粪菌制备冷干胶囊微菌丛植入治疗。(北荣提供)
我国每年约有1万人罹患肝癌,其中有6成发现已中晚期,然而在免疫治疗上,晚期肝癌的反应率仅不到3成。为提高免疫治疗反应率,台北荣总与阳明交通大学团队从粪便细菌寻找肝癌治疗的蛛丝马迹,发现体内好坏菌竟能影响治疗效果,若体内好菌多,存活中位数可达22.8个月,是坏菌的4倍多,可望成为肝癌治疗的新希望。
目前肝癌治疗方式除开刀、电烧、栓塞、标靶之外,免疫疗法也在近年来成为新选择,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电烧、栓塞的肝癌患者而言,可说是治疗的最后希望,不过晚期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疗,仅有不到3成的药物反应率,因此有很多病患都是花大钱还没有治疗效果。
台北荣总胃肠肝胆科主任黄怡翔表示,晚期肝癌病患的免疫药物反应率低,主要是目前临床上仍缺乏能有效预测疗效的生物标记,因此荣阳交团队从2018年起,针对院内接受免疫治疗的肝癌患者搜集粪便,期盼能在不同肠胃道菌丛的病患中,找出免疫治疗上的差异。
结果显示,体内优势菌丛若为毛梭菌属(Lachnoclostridium)、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的病患,其治疗反应率可突破5成,存活中位数也达22.8个月,相较体内优势菌丛为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9)这类坏菌的病患,存活中位数却只有4.8个月,两者相差接近5倍。
另外,荣阳交团队还发现,除优势菌丛不同可影响治疗成功率之外,粪便中的次级胆酸浓度也有差异,浓度高者治疗反应明显较好,反之则无反应,黄怡翔说,目前分析粪便菌丛种类需依赖次世代基因定序,成本较高,但若仅是分析次级胆酸成本较低,可望成为将来的检测主流。
至于能否透过补充益生菌的方式来降低罹癌风险?黄怡翔说,人体的肠道细菌数以兆计,要改变菌丛生态不是件简单的事,且市售益生菌尚未看到毛梭菌属的产品,这类菌丛也不易培养,不过若将来能成功产品化,对人类健康会是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