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直营转加盟
主打直营模式的便利蜂日前悄然开放加盟。
《商业观察家》了解到,便利蜂日前开放了“委托型加盟”,即便利蜂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四个城市的近2000家直营店铺,首次向外部加盟商开放店铺资源。
便利蜂加盟的资金门槛较低。加盟商只需投入自有资金总计21万元,包括便利蜂品牌使用费5万元、保证金15万元、培训费1万元。加盟合约期则为五年。
这基本同一些友商的加盟政策一致,便利蜂的委托型加盟亦要求“加盟商需要全职进入店铺工作”,意味着没有纯粹投资型加盟的空间。
投资相对更高的“带店型加盟”模式,便利蜂目前则尚未开启。但据便利蜂的相关工作人士介绍称,“带店型加盟”未来也将马上启动,“直营店转完加盟之后开新店就会做带店加盟模式,先把直营店存量门店转成加盟店,然后,才能开新店。”
按照“便利蜂伙伴共赢计划”披露,带店型加盟模式需要加盟商初始投入资金在65万元左右,其需要加盟商承担店铺房租,但与此同时加盟商销售分成比例要高于“委托型加盟”。
有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便利蜂眼下直营转加盟的动作,一方面是通过“放低身价”加盟回收现金流接续发展;二是从直营转向加盟,核心是用工性质的优化,费率可大幅下降;第三点则是通过合伙人制,提升门店的销售,激发员工内驱力。
此前因为疫情管控,整个便利店赛道客流和生意都出现断崖式下滑,而采用高成本设备投入、高人工、高房租、重资产的直营模式复制的便利蜂尤其被拽入“谷底”。
早在去年,便利蜂“冬眠计划”就曾关闭了700余家亏损门店,此后多个部门启动裁员收缩、降本增效。到今年上半年,便利蜂还启动了一轮技术研发运维类人员为主的裁员,千人规模。
融资方面,便利蜂最后一次融资公开信息停留在两年前——2020年5月的15亿美元C轮融资。
从模式上来看,便利蜂以往采用直营模式的价值在于有利于标准化复制,只要找好位置就能迅速开店。弱点在于开店及用工费率较高,尤其便利蜂在强化FF鲜食区和OEM商品,包括提供热餐的“快餐岛”,如果采用直营模式既需要公司去雇员,相比加盟商去雇员(加盟商自己为自己打工),所要支出的薪资福利会更高,有更高的人工成本。采用直营模式也需要公司直接去租赁商铺,而相比加盟商去租铺,公司直营谈下来的铺租通常都会相对加盟商谈下来的铺租高很多。
具体来说,便利蜂以往所建立的标准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机协同”,比如,其店务系统及自动化报表,可实现高效店铺管理,既提升管理效率,也相比传统便利店可压缩一部分人力环节。理论上,通过更多的“机器主导”,实现更高程度的工业化水平,会有利于便利店实现更好的连锁能力。
不过,便利店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能力于当下也都在大跨步提升,像7-11、罗森、全家都在通过自助收银、即时零售等数字化手段优化业务流程。
便利蜂相对7-Eleven、罗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的劣势则在于鲜食商品能力及相关能力培育的时间沉淀上,还是相对有所不足。
简单说,对于便利蜂而言,它的“长板”——数字化能力存在被行业拉平的风险,它的相对“短板”——鲜食能力还需要与时间赛跑,与对手迅速补齐差距。
此次,便利蜂拗不过便利店的经营主流——从直营模式切换到加盟模式,也算是回归了便利店连锁的“初心”——当今世界,全球大部分便利店企业主要还都是以加盟模式来拓展与经营。
好消息则在于,当下中国便利店行业已经揠过了最低谷期。
今年上半年以来,线下业态如购物中心、百货商场,以及餐饮业的客流都复苏强劲,营业收入、销售额及利润均有大幅增长。实体商超进入8月份来,随着人口流动的恢复,也出现了明显的销售反弹与回升,很多企业的同比增幅非常好,尤其是身处旅游热门城市的企业(暑期有百万级人口流入的城市)。
到便利店,便利店业态因城市办公楼宇恢复正常也在迅速走出低谷,迎来客流和销售的双重反弹。从行业来看,上半年便利店业态的商品零售额增长达8.2%。按个体来看,譬如,按王府井披露的中报,7-Eleven北京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3534.84万元的利润。而去年同期,7-Eleven北京公司亏损1980.17万元。7-Eleven、罗森、全家等日系便利店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基本也都开始恢复到疫情前。
作为线下实体零售渠道中增长最亮眼的即时零售部分,便利店在即时零售平台的发展势头也非常快,增幅远超过大型商超连锁,几乎每个月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类似京东到家、美团闪购等即时零售平台今年都将便利店、小店的平台化作为核心方向。
所以,中国便利店市场接下来也将会很热闹,行业内既有即时零售的搅局,也有像便利蜂这样切换模式开放加盟的“新风”。
投资消费零售 必看商业观察家
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