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读历史 字里行间写传承
人民网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孙竞)“让我们给故宫写信吧!写给书画器物、花园丽宫;写给历史人物、学者藏家;写给宫廷建筑、瑞兽祥云;我们可以探究问题、分享知识,也可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11月27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的“见字如面・对话故宫”书信交流活动在故宫博物院报告厅启动。9位学生代表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倡议:“期待我们一起,见字如面,对话故宫!”
见字如面 7位中学生发起书信交流活动
今年疫情期间,北京市7位初中生发起了“拿起纸笔・见字如面”书信交流活动,号召同学们以书信形式交流,弘扬传统文化,感受独特魅力。9月10日,北京市教委发出第二期活动通知,鼓励倡议同学们远离手机,拿起纸笔,参与书信交流和朗诵活动。截至目前,前两期活动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和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书信作品4000余封,举办了两次线上朗诵展演活动。
会上,北京市第五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等26所中小学校被列为“见字如面”书信交流活动试点单位。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表示,此次发起的“见字如面・对话故宫”书信交流活动,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让其固化在青少年身上,形成情感和习惯;二是依托教育融媒体平台,探索馆校合作、融合育人;三是通过文物活化利用,丰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育人效果。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程建华表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教育,是“打底色工程”。组织青少年走进故宫、感受故宫,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体验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期,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文物部门要加强协作,共同探索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模式。
“未来,故宫博物院欢迎更多学生走进故宫,了解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拿起纸笔记录心中感悟,让古老的故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向青少年发出邀请。他介绍,故宫博物院目前已形成多样完善的课程体系,开发了馆校合作系列课程,覆盖了包括幼儿园、小学六个年级、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大学等12个学龄段。
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王晓燕看来,“见字如面”活动形式新颖,是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先行探索。我国博物馆资源丰富,新时代如何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富资源,需要系统设计,需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希望以活动为契机,更多资源、更多力量参与进来,让同学们可以走进博物馆,也可以走进大剧院、走进科技馆;可以对话历史,也可以对话时代、对话未来,让校内校外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形成“无所不在”和“无缝衔接”的融合育人体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最强大的合力。”程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