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與其把努力當作人生的追求 不如思考怎樣可以不要這麼累?
图为示意图,非文中当事人。图/Ingimage
努力最好不要排在所有行动的最前面
✦努力,不一定有价值
我很庆幸参加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辩论节目,名称叫《奇葩说》。
这个节目每集有一个供大家辩论的题目,有时题目很奇特。
有一集的题目是:「被人称赞很努力,应该高兴吗?」
你觉得呢?你如果被称赞很努力,你高兴吗?
高不高兴,决定于从你身上被特别拎出来表扬的这个特质,到底有没有价值?
努力,有价值吗?
古埃及人的平均寿命,大概四十岁。法老王命令当时的奴隶们,拚了老命去砍石头、运石头、堆石头,堆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金字塔。那些努力一生的奴隶,临死前望着一座座金字塔,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价值吗?
也许会,也许不会,决定于这位奴隶是否在乎自己参与盖好的这个建筑物,并不是自己能住的,而是给死掉的法老王存放尸体的。
这位奴隶很可能感到无比荣耀,也很可能想到就一肚子火。
也就是说:努力,不一定有价值,要看情况。
如果古埃及奴隶们努力到第三十年时,天空忽然咻咻咻的运来一批机器人,这批机器人咻咻咻用三小时就把金字塔盖好了。
这时候,即使本来深感荣耀的奴隶们,也会刹那间目瞪口呆,不知道要如何看待之前花费的辛苦三十年。
耗费的三十年是永不会再回来的。机器人用三小时盖的金字塔,丝毫不逊于奴隶们三十年才盖成的成品,甚至三小时版的金字塔,切面更俐落、线条对得更整齐。
努力,有价值吗?或许有,但这价值也很可能只是建立在很脆弱的基础上:在缺乏更有效率的方案下,这三十年的努力才是必要的。
如果出现了更有效率的方案,这三十年的努力就瞬间失去本来的价值。
现在人工智能拿到指令之后,可以很快生产出各种复杂又生动的影片了。以前要花很多时间很多人力很多钱才拍得出的千军万马或恐龙决斗,忽然就没那么稀罕了。
面对人工智能的效率,人类很难再以努力为傲。
✦就算是欣赏文学,也在乎效率
枯瘦小说家花了二十年写他相信的小说,这是他的选择。即使小说出版的同一天,天空咻咻咻的落下一具写作机器人,用两小时就写出了一本更令人眉飞色舞的小说,这也不会夺走枯瘦小说家在写作的那二十年之中,体会到自己活着的感受,那些感受已经妥妥的放入人生的口袋了。
埃及奴隶比较惨。金字塔不是他们要盖的,也不是他们能住的,上面也不能大大的签上制作者的名字。盖金字塔的三十年可能餐风露宿,所得仅够糊口,不时还会压断腿。这三十年说不上什么活着的感受,人生就这么过去了。
如果奴隶们临死前,得到了法老王的称赞,说「你们真努力」,奴隶们会高兴吗?
努力,可能有价值,但肯定不是做一件事过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我们从小被称赞了之后,听了会高兴的事,几乎都跟努力没关系~
「美眉好漂亮啊」「底迪好聪明啊」……
漂亮跟聪明是爸妈生的,不是努力得来的。
当成宠物的狗,得到的称赞都是「好可爱喔」「真聪明啊」「怎么这么乖」;拉车的牛可能一辈子没听过任何称赞,硬要逼主人称赞一句,主人可能想了三秒,憋出一句「你真是努力啊」。
脑筋转得快的人,一定优先追求效率,而不是追求努力。
「小说是文学,文学怎么能追求效率?」枯瘦小说家质问的手指,指到我的鼻尖上。
文学是不是追求效率?那要看人类打算从文学得到什么?
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欣赏美的喜悦?
不管是哪一个,都还是有效率可讲的。李白的诗就不断地提供启发、安慰,以及美;相对的,李贺的诗就提供不一样的东西,李贺的诗提供很多鬼气森森的气氛。
就算追求的是精神面的收获,也是讲效率的。
创作者花了多年心血,写出的小说,拍出的电影,对于观赏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很没效率的欣赏过程:读了十万字,或看了两小时,结果既没动脑,也没动情,在乎效率的读者观众,已掉头而去。
✦懒不是没力气,懒就是动力
把努力放到一边吧,我们来看看效率要怎么追求?
你要够懒。
懒,一直不是一个好字。
即使奇特如《奇葩说》节目,也很难定出一个辩题是:「称赞你很懒,你会高兴吗?」
但先不用管高不高兴。
可以探索的是,想懒的心。
努力到了一个程度,会累,累到一个程度,一定就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要这么累吗?」
是的,整个文明,都是因为「可以不要这么累吗」而发展出来的。
一直跑很累,可以不要这么累吗?于是抓了马来骑,搞出了轮子赶快又搞出车子,文明就这么一步一步来了。
我们都以为懒就是没力气,但其实懒可以是巨大的动能,驱动了人类不断的发明设备,提供服务。
人生很累,怎样可以不要这么累?就是尽可能的制造能够逍遥的机会。
每天早出晚归的去上班,累,而且眼看要这么一路累几十年。如何得以逍遥?答案几乎只有一个:制造不上班的机会。
每天烦恼人际关系,累,而且花了力气也未必能改善。如何得以逍遥?答案也几乎只有一个:轻松的搞定人际关系。
图为《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课3》书封,如何出版社提供
不上班?!轻松搞定人际关系?听起来根本是吹牛!
是的,如果只是发懒,当然什么都搞不定,那就都是吹牛。
但如果在发懒的同时,想像着各种逍遥之乐,追求能长时间的逍遥自在,而不是把懒表现为被迫起床前的赖床,表现为不想起身去关灯而练成的单手掷拖鞋拨动电灯开关的神功,如果能够不要把「懒」误解为这些琐碎的、治标不治本的行为,改变看待「懒」的角度,懒的力量就会出现。
(本文出自《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课3》,如何出版社出版,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