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两岸清大校长 贺陈弘向陆生介绍梅贻琦与梅园历史

马英九基金会邀请陆生来清华参访,校内交流活动结束后,众人前往梅园参访。(王惠慧摄)

前总统马英九于梅园献花致意。(王惠慧摄)

马英九基金会邀请陆生参访团前往台湾清华,并于梅园缅怀已故校长梅贻琦。(王惠慧摄)

马英九基金会邀请陆生来台参访,4日上午抵达清华大学于交流活动结束后,一行人前往梅园参访,由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贺陈弘娓娓道来两岸清华校长梅贻琦在台建校与梅园历史,并称国立大学校长长眠于校园除了台大傅斯年在傅园,就只有梅贻琦在梅园了。

马英九率团步行前往梅园参观,国民党立委同时也是清大教授翁晓玲也在旁手拿白玫瑰,聆听贺陈弘介绍埋葬着梅贻琦校长的梅园历史。贺陈弘表示,梅贻琦于两岸清华大学服务46年,其中23年担任校长,任内更培养了3位诺贝尔奖得主,可说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贺陈弘介绍,梅贻琦担任两岸清华先后23年校长,是全球清华人共同校长,很多人以为梅园只是衣冠冢,事实上「梅校长真的在这里」。贺陈弘说,在台湾,校长长眠校园几乎绝无仅有,国立大学面似乎只有台大傅斯年在傅园,梅贻琦在梅园,而梅担任校长时间比傅担任台大校长时间长非常多。

贺陈弘指出,梅贻琦生于1889年,后考取了清华留美学生,所以跟大家一样都是清华的校友、大学长,学成之后返校任教,1931年被师生推举为校长,在大陆时期担任17年北京清华校长,其中包括8年对日抗战时间,与北大、南开成立西南联大,担任西南联大的常务委员,实际上负责校务。

梅贻琦之后于1948到1956这8年间,在美国负责协调处理庚子赔款清华基金事宜,1956年到新竹来创建校园,并于当时建立了东亚第一个教学用原子炉,至今仍在使用,直到1962年辞世。细数梅贻琦在清华服务46年,其中23年担任校长,传奇的事,梅校长任内出现3位诺贝尔奖,两位在西南联大,一位在台湾清华,空前绝后。

贺陈弘认为培育出3位诺贝尔奖得主绝非偶然,跟梅贻琦办学信念有关,梅梅贻琦流传久远的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与出《孟子》:「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梅贻琦承袭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传统,清华更深刻强力的塑造出以学者、以学术为尊的校风。

贺陈弘对在场清华学生表示,清华校歌第二段最后的「学问笃实生光辉」,与第一段末的「行健不息须自强」,完全对称相对应,学问笃实、自强不息两者旗鼓相当,是清华非常重要的传统。

梅贻琦辞世之后,葬于18尖山下清华大学内,梅园种了两百多株梅树,贺陈弘认为在台湾低海拔中,应该是最大的一片梅林,每年冬季梅花初绽,吸引各地人士前来欣赏追念梅校长。北宋诗人林逋描述梅花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生动描述梅贻琦人格,也描述他的影响力,梅校长活在所有清华人心中,如同「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更重要是后面两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