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25/AI智慧醫療創新
【撰文/赖宛靖】
这是山城中最具规模的医院,李医师是这里的家医科医师。清晨,当病室沐浴在暖阳中,李医师开始巡视病房,展开忙碌的一天。问诊时,病人与外籍看护积极告知病情,这时李医师的AI助手「MedBobi 医护声易通」,可将多达96种语言转为文字,并整合医疗影像,生成病历报告,李医师不用分心纪录找资料,只需用心倾听、问诊,为暖心医疗加温。
下午,门诊告一段落,李医师前往山区的偏乡医疗站驻诊。「医咖go+iMAS智慧医疗资讯平台」是他绝对不会忘记的随身伙伴,医疗箱里有眼底镜、心电图机、超音波扫描仪…「这是我的百宝箱,」李医师说,轻量化医材加上智慧闸道器,可即时将影像和数据传回医院,进行纪录与分析,有必要时,还能远端与专科医师连线会诊,守护偏乡民众健康。
忽然,医疗站门口一阵人群骚动,原来是附近日照中心的老人昏倒撞伤,紧急送来包扎止血。这时病人已经恢复意识,李医师也立即进行必要处置,「还好发现得早,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照护员满怀感谢,归功于日照中心安装「高隐私AI照护员」,才能在长者跌倒1分钟内迅速发现,把握黄金救援时间。在这些智慧服务的背后,多亏「Janus AI智能资安管家」默默运行,随时监控资讯安全,避免医疗资讯外泄。
这样智慧的医疗场景,将不再只是想像,在CES展会上,工研院的技术已展现出实现这些画面的可能性。随着未来逐步落实,这些创新将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高龄浪潮来袭 智慧医疗Hold住全场
2050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将达16亿,占总人口的16%;联合国报告也指出,目前已有7.3亿人超过65岁,未来30年的医疗需求将持续攀升,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醒,全球约一半人口无法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必须仰赖智慧医疗技术的推升,提高偏乡地区的医疗覆盖率,才能解决资源不均的问题,这也点燃数位科技于医疗上的应用。近年来因AI技术大跃进,使得智慧医疗在诊疗效率、准确性与便利性上都有显著进步。
根据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研究,AI辅助诊断的准确率已达87%,在某些专科领域甚至超越了资深医师的表现,科技进步不仅改变了传统医疗模式,也开创智慧医疗的新局。研调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报告显示,2023年至2030年间,全球智慧医疗市场年复合成长率达12.8%,到了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852亿美元;Global Market Insight也指出,2023年健康照护AI应用市值为144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超过2,812亿美元,年均复合成长率达39.2%。
综观全球医疗发展趋势,工研院针对未来医疗市场需求,研发出涵盖远距医疗、健康管理、数据安全、免疫治疗等多领域的创新技术,「MedBobi 医护声易通」、「高隐私AI照护员」、医咖go + iMAS智慧医疗资讯平台」及「Janus AI 智能资安管家」等,提供智慧医疗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并首度于美国消费性电子展CES 2025亮相。
MedBobi医护声易通 AI变身医护助理
相信大家都有看诊的经验,了解医师除了门诊外,还得巡房、手术、研究、教学乃至管理与行政业务要兼顾,蜡烛多头烧,如何协助医师更专注关键业务,发挥最大价值呢?工研院研发的「MedBobi 医护声易通」结合生成式AI、大型语言模型与语音辨识技术,以科技有效提升医护效率与精准照护。
「MedBobi 医护声易通」在诊间可以协助将医生与病患间对话直接转为文字纪录,并搜寻过去类似症状的治疗方式,预先提供建议,缩短诊断时间;还可协助医护人员产出初诊病历、护理纪录及会议纪录,有效缩短交班时间,减少文书行政工作负担。过去护理人员交班时需额外加班至少1小时撰写纪录,有了「MedBobi 医护声易通」的协助,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看诊情境经常涉及不同语言的转换,传统语音辨识容易出错。「MedBobi 医护声易通」不仅能精准辨识多语言转换,还结合多模态生成式AI技术处理病历与影像资料,例如解读电脑断层扫描与X光片,自动生成影像报告,更可透过增强资料库(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RAG)技术,进一步增加大型语言模型对于医护专业知识的精准度,提供更专业的治疗建议参考。如此一来,医护可大幅减少文书处理的负担,将更多心力放在诊断与治疗上,有效提升医疗服务品质。
高隐私AI照护员 贴心守护不打扰
随高龄化社会产生的长照需求不断攀升,但因少子化劳动力短缺,临床照护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去透过影像监控的照护方式,对个人隐私的侵入较深,长者接受度不高,甚至刻意躲避镜头;此外,影像监控仍需靠照护者频繁监看,对于卧床者效果不显著,人力需求欲降不易。
工研院研发的「高隐私AI照护员」结合了热成像与毫米波技术,进行24小时非接触式的监测,可观察病患呼吸、心率、体温、血氧、血压等健康数据,并能精准识别出卧床者的离床、跌倒与久卧等异常行为。当发生异常时,系统能在1分钟内即时通报,抓住黄金救援时间;「高隐私AI照护员」系采用去识别化的热成像技术,保障患者隐私,更适合应用于养护机构、远距医疗中心及独居长者的家庭,目前技术已应用于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成为提升智慧健康管理效能的尖兵。
医咖go+iMAS智慧医疗资讯平台 一卡皮箱诊疗零距离
新冠疫情后,远距医疗迎来大跃进。研调机构Spherical Insights统计,全球远距医疗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753亿美元,成长到2032年的3,747亿美元,年均复合成长率达17.4%。结合居家(Home)、医疗院所(Hospital)的「居家医疗照护服务模式(HOMESPITAL)」正在兴起;医材方面,医院等级医材转向居家使用医材、消费性电子产品医材化成为趋势。
针对行动医疗及机构筛检等服务场景,工研院研发「医咖go」整合串接15项轻量化医材,包括手持式眼底镜、掌上型超音波仪器、血压计、12导程心电图仪、伤口机等多项轻量化医疗设备,装入软壳式医疗包,让医护能够「一卡皮箱趴趴走」,深入偏乡为病患检查。
「医咖go」内建无线网路可随插即用设计,结合「iMAS智慧医疗资讯平台」可自动记录,透过行动网路把现场医疗影像与资讯回传医院端,还能由系统进行AI分析,为医疗人员预先判断是否需要专科医师进一步协助,提供适当治疗建议,成为居家照护、远距诊疗及健康管理的理想选择。此外,该系统通过国际标准格式(FHIR)联测,保障敏感医资滴水不漏。现已技转36家业者,其中群迈通讯与泰国最大的电信商True Digital集团及SI业者Turkey Communication Services合作,将远距医疗解决方案带到泰国。
Janus AI智能资安管家 网路威胁Get Out
智慧医疗快速演进、在各类物联网设备广泛应用下,医疗机构的资讯安全越来越重要。然而,医疗机构普遍缺乏资安专家驻点,传统防火墙等资安解决方案既复杂又多仰赖手动操作,价格更是高昂。
工研院「Janus AI智能资安管家」,是专为连网设备所设计的资安解决方案,正适合医疗机构这类拥有关键资料的组织采用。有别于多数技术均阻挡「黑名单」,Janus采用零信任架构,强调「永不信任,一律验证」的原则,结合AI技术将网路行为变成可视化,再以演算法自动产生「白名单」。透过身分验证、存取控制和威胁侦测等多层次防护,以微网段隔离减少攻击风险,加上非侵入式的部署方式,让医疗机构无需配备专业的资安人员,也可轻松应对网路威胁。
「Janus AI智能资安管家」曾与医疗机构合作,成功在4小时识别出36万笔异常资讯传输,显示该医院设备之间有非预期沟通,存在潜在资安风险。除医院外,该技术也可延伸至智慧工厂与电动车充电桩等场景,智慧医疗资安管理的新典范。
运用AI科技,工研院正逐步为智慧医疗注入更多可能性,带往更多场景,打造高效、安全且普及的健康服务体系,为民众健康福祉实际带来效益,为全球医疗开创出崭新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