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测-钙钛矿可能重振薄膜太阳能市场

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半导体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主要吸收300至1,100奈米波长,能量较高的太阳能电池中主要有N型与P型两种半导体,当太阳光照射N型半导体(矽晶片参杂磷)时,光子会激发许多电子,照射P型半导体(矽晶片参杂硼)时会激发许多电洞,可吸引电子来填充。两者相连的PN接面会因电子电洞的移动形成电位差(电压),接上外部电路后将电子与电洞导出获得电流。因此太阳能板必须有足够厚度以增加捕捉光子的机率,另矽的能隙是1.1eV,意思是光的波长必须小于1,100奈米才能转换成电能,这代表太阳能电池必须在够强的阳光下才能发电。目前矽晶太阳能电池的技术研发仍在不断推进,目标是提高转换效率、降低成本并延长使用年限,现转换效率已达21~23%。

钙钛矿是首先在俄罗斯被发现的钙钛氧化物矿物(CaTiO3),属正八面体结构,后来泛指所有化学结构通式为ABX3的晶体材料。早期因其抗磁特性,常被用于超导体的研究,但2009年日本科学家发现钙钛矿具有优越的光电转换率、合成工艺简单、可设计性强等优点,进而发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该成就在2013年被《Science》杂志评选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未来也极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

钙钛矿的ABX3晶体结构,A离子位于正中心,被12个X离子包围成八面体,B离子则位于晶体的角顶,各被六个X离子包围;这三种离子透过不同元素的排列组合,或调整彼此间的距离,可呈现许多不同的物理特性,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时,A一般采用有机胺离子,B采用金属离子,X采用卤素离子。当太阳照射钙钛矿太阳能板时,钙钛矿吸收层主要发挥吸光作用、电洞传输层类似P型半导体、电子传输层类似N型半导体,内部也会形成电位差,接上外部电路后可将电流导出。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吸收光子后,其电子与电洞较容易分离,且其传播距离长,代表光子被吸收转为电能的机率更高,目前实验室的理论转换效率可达31~33%,超越矽晶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极限值。另因其配方可调整,生产成本仅矽晶太阳能电池一半,且钙钛矿可吸收光的范围更大,可使用于低光线环境,亦不像矽晶须有一定厚度,因此可采薄膜印刷生产,重量轻且柔软,可装置于建筑物外墙、窗户、车顶等传统「矽型」无法设置的场所,或可与矽晶太阳能板叠层获取更高的转换效率。过去具有相似特性的薄膜太阳能因转换效率过低、成本过高等问题,致市场占有率节节败退到仅剩5%,未来若钙钛矿发展顺利,局面应会大幅翻转。

但钙钛矿也面临各样困难需克服,首先,钙钛矿对环境十分敏感,温度、湿度、光照及电路负载等都会导致钙钛矿的分解和效率降低,且目前对降解的机制还没有很清楚的掌握,在大面积的生产技术也还需要优化;另其耐用年限较短(约十年),不及矽晶电池的20至30年。整体而言,钙钛矿的化学分子稳定度与制程成熟度上仍需持续投入研发,亦还未见大型厂商投入量产制程,亟待更多厂商共同参与开发及行业标准建立。

展望未来,预期钙钛矿太阳能的市场占有率应会逐渐扩大,可与矽晶太阳能分庭抗礼,各国也正加快研发脚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近来宣布,将在2030年前推广「可弯曲太阳能电池」政策,目标是在2040年将供应量提高至现有的六倍左右,用于贴在建筑物的窗户或弯曲的车体上,以协助太阳能产业发展并降低使用传统电力成本,钙钛矿太阳能的发展将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