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设海淡厂挹注半导体等科技大厂用水 首设换水机制

2021年百年大旱肆虐,紧急海水淡化机组成为救命水;两年后,总统蔡英文日前宣布未来将有常设海淡厂计划,首波在台南、新竹启动。换言之,海淡水将成为常态性水源,不再只是抗旱紧急机制。

行政院已核定台南及新竹海淡计划,新竹全期计划每日可供10万立方公尺淡化水,总经费约120亿;台南海淡第一期计划每日可供10万立方公尺淡化水,总经费约160亿,各预计2027、2028年完工产水。

经济部官员表示,相较于传统造水存水机制的投资,特别是与水库相比,考量产水量能,建造海淡厂相较下仍是较便宜、建设抗性较低的作法;但过去一直无法启动建设的原因,主要是后续营运费用高,厂商购买意愿不高。

以海淡水的每度水价格为例,恐需达到一度水31元左右。

然而,近年极端气候冲击下,官员表示,业者开始有不同想法,认为购买海淡水可成为大旱时的保险机制,毕竟水价平时虽低,但旱情时的水车载水成本更高,甚至万一因为水不够导致营运中断,「代价更是难以计算」。

经济部与几家科技厂直接对话讨论,达成共识,由政府出资兴建海淡厂后,未来较高价的海淡水,将由主要科技、半导体大厂认购,解决后续营运成本的问题。

至于有些科技厂认为,海淡水虽然合乎自来水水质标准,但仍因为部分制程较敏感,不愿直接使用海淡水的部分,水利署也采取灵活的「换水」机制;官员说明,意即同样由科技大厂购买海淡水,水利署则以等量的自来水供给大厂。

此外,考量海淡厂造水较为耗电,水利署也与台电协调,将透过离峰时段造水,加上传统冬春季枯水期是电力负载较低、风电光电旺盛的阶段,因此在枯水期造水,除了可以善加利用未来更多的再生能源外,也可保留更多水源于水库中,留待夏天时民生用水与发电使用,也是所谓「水库储水兼储能」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