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国第32名,创10年来最高位次

12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4年国家高新区前50名综合评价和六个单项评价前20名排名结果,沈阳高新区位列第32名,与上次相比上升7名,为近10年来最高位次。在六个单项评价中,沈阳高新区分别在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中位列第9名,优质企业数中位列第19名,工业总产值中位列第20名。

近年来,沈阳高新区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国家高新区和自创区高质量发展2024年工作要点》,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锚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实现新突破。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产业资源和要素整合,产业组织创新和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关键技术突破,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年来,沈阳高新区加大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高标准建设浑南科技城,聚焦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围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新质生产力发展示范区的功能定位,聚力推进核心功能区建设,智慧之云、科学家工作坊等科创空间交付使用。因地制宜开创“新东拓+”科技招商模式,特种金属与高端部件科技创新中心、负荷优化研究院等院士领衔的95个新松式、东软式、拓荆式院所、高校、创新团队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纷纷落地。构建“2+4+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全面建成,“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字号”领衔的研发平台达到402家。

一年来,沈阳高新区强化创新主体地位,科技企业量增质升。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中试基地27家,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孵化载体达到90家,促成技术合同228亿元,同比增长8%。强化高新区与校企联动,举办“百园百校万企”东北专场合作大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特派员工程,对接优秀科研团队337个,开展对接活动164场,储备优秀科技成果502项,签约落地26项;开发落实科研助理岗位504个,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充分肯定。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8家;东软睿驰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冷芯半导体成长为种子独角兽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920家,科技型企业超过6200家。

一年来,沈阳高新区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制定实施“科创特区”政策,组建专业招商组团,全面推动大院大所大学大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密切区域科技创新创业合作,“走进中关村”等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联盟活动精彩纷呈。积极承办全国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制造全国赛,获评大赛组委会优秀组织单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接国家重大技术攻关11项,突破“机器人整机优化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20项,国产高端直线加速器核心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填补国内空白,纳米材料、大型铸锻件等领域相继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机器人、IC装备、民用航空、新材料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企业产值达到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