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品曾经】令人大开眼界的诚品音乐馆
但诚品的确曾经让我大开眼界,尤其,就在台湾的音乐产业逐渐要走下坡之时,竟然成立音乐馆,一整栋都是卖CD、影音产品的店耶!我那时兴奋到没想过这实在是太疯狂的决策。
1990年代,公馆东南亚戏院前的汀州路,还存在许多小唱片行。那时候的青年,除了公馆,出没的地方是还有师大附近的地下社会、Spin。我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实在太渴望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便到宇宙城打工——那是我们接触独立音乐的窗口与圣地。店长吴武璋,是我的摇滚乐、独立音乐的启蒙师;而后来开立的2.31,店长谢典铭,则是我聆听当代音乐、电子乐与前卫音乐的导师——只是,当我从莫斯科念完书回到台湾时,这两间唱片行,已走进历史。
我没有想过我会在诚品与他们相遇。
上世纪末的最后一年,1999年,除了协助《好读》改版,企划部还兼得协助台大诚品音乐馆开幕。我兴奋地得知,音乐馆的店长是武璋,音乐采购则是谢典铭。为了音乐馆的开幕,当时的副总经理廖美立认为,应该要做一本「小」册,标示出诚品音乐馆的属性与方位。这本只送不卖的小册,叫《认识近代音乐【诚品音乐盒子】》。假如你手上曾经拿到这本册子,你会发现做到那种规格,根本很难叫「导览小册」。或者应该说,没有人这样做「小册」的,根本是一本迷你专书了!小册划出五个领域:当代音乐、爵士乐、剧场舞蹈配乐、后摇滚、世界民族音乐,每个领域不仅邀请专家撰文、搭配聆听指南,最可怕的部分是,还附上这五个领域的发展小史、重要事纪跟年代对照表——只因为,企划团队认为,要做到这样,才能让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些流派、领域的人,有历史脉络可循。
像这样的例子,在我工作的3年间,不知道有多少——因为觉得这样那样才「对」,所以就着手下去做,不管你的时间有多紧、预算有多紧、人力有多么稀薄,得把目标定在达成率百分之百,误差额10%以内——即使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很清楚,一件事做到70%跟做到90%之间的差距,多数人不是那么在意,可是他们都还是设定了难以想像的高标准。也因为诸种繁琐细节的坚持,诚品背后的这些推手,一年又一年,养出了懂得在意这20%落差的读者。
每一个企划案的背后,有多少人、多少次紧盯着概念与细节,团队反复地开会、吵架、衡量、折冲……我都能够在现在,浮现他们的脸。
更多镜周刊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