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庸還是架空?史哲從政之路再度轉彎 高效率成就他也可能傷了他
行政院政务委员史哲将转任高铁董事长,政院人士昨晚证实,此人事案已经行政院核定。联合报系资料照
文化部前部长史哲确定卸任政委,接任台湾高铁公司董事长。此一人事安排不论在交通界或文化界,都可说是震撼弹。回顾史哲30年来的职场、官场,从未有交通相关经验;而他任政委的主要工作是筹设体育部,但体育部只差几个月就要正式挂牌,史哲却在此时功未成身先退。此一调动是不是政坛常见的「架空酬庸」—看似以高薪职位酬庸,其实是在架空实际权力,相当耐人寻味。
史哲从政以来,历任劳委会劳工保险局总经理、台湾港务公司董事、高雄市副市长、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长、新闻处长、文化部长。从劳工、市政、到文化,这些职位处理的业务跨度不小,而史哲不断转弯却能无缝接轨、甚至步步高升。政坛向来视史哲是陈菊人马,官运亨通是因为「朝中有人」;但其实史哲在当了文化部长之后,跟陈菊的关系并未如如外人所想像的密切,更何况此时陈菊在政坛的影响力已因健康问题已淡去,不大可能再「提拔」史哲。
史哲被媒体封为「点子王」,而传出政院找他担任高铁董座的原因是看中他行销的能力。但史哲的强项其实不是创意、也不是行销能力,而是惊人的执行力与效率。担任文化部长期间,他甫上任就让谈了多年的「文创抵税」尘埃落定,用短短8个月让台中刑务所从废墟变身开放参观的国家漫画博物馆基地,用不到一年时间推动11大跨剧种剧团共演歌仔音乐剧「1624」、促成「王不见王」的唐美云和孙翠凤同台。这种效率在向来细水长流的文化界可说是空前绝后。
史哲优点是勇于任事、有效率,缺点也是太讲求效率,最后流于急功近利。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刚上任文化部长时推动文创法修法,设「黄牛条款」以更高罚锾来威慑黄牛票的加价转售行为。 史哲上任文化部长前,民众上公共政策平台要求修法禁黄牛、各部会研商对策时,文化部力主要修就要立一套完整的黄牛专法。史哲上任后却立刻转弯决定只修文创法、文化部一肩扛下所有压力,史哲也博得大刀阔斧的美名。
但文化部修订黄牛条款迄今,黄牛票问题并未减缓,却因为被社会期许「抓黄牛」,文化部在人力上承受极大压力。面对日新月异的变种黄牛手法,立委今年又再度频频要求文化部修法。这时再回看当年史哲大刀阔斧修订黄牛条款,是好大喜功还是明智决定?答案见仁见智。而漫博、歌仔音乐剧1624也都在高速上路后,面对类似的争议。
史哲推动政策的高效率和高强度执行力底下,是他惊人的意志力,以及让底下承办人员都必须绷紧神经、一人当两人用的高压统治。去年劳动部引爆职场霸凌炸弹后,史哲也被爆出拍桌骂人等争议,其中尤以「不吃软掉的薯条」令人印象深刻。据了解,史哲因为讲求效率,确实经常以速食充饥,但他根本不吃薯条。薯条等速食文化象征的是史哲讲求效率的工作习惯,而高效率之下隐藏的「惯老板」争议,一直都是史哲从政多年来引人非议的风格。高效率成就了史哲、也可能伤了史哲。
高效率、高强度执行力的史哲,空降到全新领域的高铁,其惊人的意志力是会让高铁展现高效率,还是会重蹈强推争议政策的危机?行政院这一着险棋,大家都等着看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