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產會爭議多 業內人士:董座淪政治酬庸
畜产会二○○四年成立,目的是提升产业、平衡畜产品供应和稳定价格,不过近期因进口蛋等争议,遭质疑产业分析能力失准。图为示意图。本报资料照片
从进口蛋到进口猪补贴,农业部透过中央畜产会执行相关政策,却出现一连串争议,引发外界对畜产会角色的质疑,立法院经济委员会今将进行相关专案报告。熟悉畜产会的人士表示,畜产会刚成立仅四十二人,如今上千人、一年预算十多亿元,不仅比主责畜产的农业部畜牧司还庞大,近年董事长也沦为政治酬庸,执行长还频繁更迭,恐都是导致业务执行荒腔走板的原因。
畜产会于二○○○年依畜牧法成立,目的是提升产业自主能力、平衡畜产品供应和稳定价格,协助畜牧产业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不过有畜产会退休官员说,其中最主要功能是产销调节,且须达到预警,如今却是产销失衡了,农业部再来委托畜产会紧急进口,畜产会只是「过手」,像是农业部的白手套。
一名早年畜产会员工说,产销资讯应在半年、一年前就预估出来,有多少小鸡小猪、育成率多少都可算出来,但现在畜产会产业分析失准,农业部也不在意,最后靠进口调节是最糟方式。
畜产会一年预算经费高达十多亿元,六成以上由政府拨补,绝大多数费用在执行政府业务。以专案进口鸡蛋专案为例,由畜产会执行,但鸡蛋进口后要分派、查察,现在看来仅有调度、办手续,查核细节都没顾到。
此外,过去畜产会董事长都是农委会副主委无给职兼任,主要是执行长在主事,但刚请辞的林聪贤担任董座后,变成有给职,执行长成了听命角色,近年执行长甚至频繁更迭,副执行长像是职业代理人。另名畜牧业前辈说,畜产会这几年党政色彩浓厚,应回归产销调节工作。
当年的创会元老、酪农协会秘书长方清泉则说,最初畜产会有四组、四十二人。
不过,如今畜产会相关人员有千人,但依畜产会决算书内容显示,正式编制内人员仅四十九人,其余为计划执行、约聘雇。退休畜产会人员说,其中有五、六百人都是约聘雇兽医,派驻全台屠宰场执行肉品卫生检查,协助防检署执行任务。这次农业部组改,未将防检业务重新并回,畜牧司也未升格为畜牧署,无法执行太多业务,导致很多政策执行还是仰赖畜产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