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如何演绎“合异之美”

一场世界传统医药盛会,汇集了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两个领域的医教研产机构参与,吸引了两个领域的专家前来交流。虽然两种医学体系有诸多不同,但在护佑人民健康的征程中,又不可避免需要并存、协力,殊途同归。古语有云:‌“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如何调和不同的“滋味”,共同成就人类卫生健康保障的“美味羹汤”?在日前召开的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上,专家学者们梳理经验、建言献策——

乘势而上,用通用语言讲好故事

传统医学在护佑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现代医学的普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日益融合。2024世界传统医药大会不但西医专家“含量”高,而且将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交流合作作为主要议题之一,还设置专门分论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论坛,重点围绕世界不同国家和区域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研究进展等方面内容开展专题研讨。来自多国的专家学者分享了相关理念、经验和实践。

论坛上,专家们坦言,随着近百年来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普及,各国传统医学的轨迹其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比如,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对健康的评价,与西医有一定差异。现在,绝大多数患者更习惯于西医对于疾病的描述,更认可西医对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代谢病所所长仝小林分析,这是时代的趋势,传统医学的存续要顺应这一趋势,尊重公众认知事物的习惯。

他进一步举例说,中医经过半个多世纪探索,实际上也在融合现代医学的很多概念,如出现了“病证结合”等思维模式,将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并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与科学研究。

还有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医药走向国际,追求更大发展,服务于全球健康事业。要被国际认可,要让更多人理解、信服,就要能够使用当前居于主流的现代医学的“通用语言”,讲好传统医药的科研和临床故事。

担当有为,在主舞台演对手戏

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一个有长期丰富的人用经验,一个有扎实充分的科学证据;一个注重整体,一个关注微观;一个侧重区别个体差异,一个惯于总结普适规律……在人们眼中,差异似乎巨大且难以调和。

会上,多位专家提出,看到“异”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应该是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特别是在应对未知新发传染病、常见多发重大慢性病等人类主要健康威胁,以及在创新药物研发等重点领域,更应该协同发力,各展所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举例说,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传统医药的可及性就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中医药漫长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与疫病作斗争的历史。一代代名医总结的经验、使用的药物,使得我们哪怕面对新发未知传染病,也可以有方、有药可用。传统医药具有及时应对、安全方便、患者接受等诸多优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一段时间内,在与现代医学的对比下,有些人对中医有“慢郎中”的印象,甚至有些年轻的中医大夫也有此误解。

“其实,中医有快的一面——医治传染病。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中医‘快’的精髓、技能继承好、发扬好,认真学习中医防治疫病的好经验、好做法,刻苦练好本领。”刘清泉指出,只有这样,在应对重大健康问题的舞台上,传统医学才能与现代医学一起既各自发光又互相配合、补位,演好对手戏。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研究员看来,当前全球创新药研发都面临投入大、产出少的困境。从具有丰富人用经验、安全有效性都更有保障的传统医药中寻找线索,加强基于传统天然药物的研究,将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路径。他进一步提示,相对于西方的天然药物,中医药的天然药物种类更多、数量更大、历代医药学家研究基础更深厚。从目前已有临床用原创天然药物数量来看,从中医药中发现的天然药物及有效成分明显数量更多。

“以前,新药研发特别是天然化合物的发现,就像大海捞针。”欧洲药典委员会中医药工作组主席鲁道夫·鲍尔认为,传统药物是很好的“磁铁”,能够极大提高筛选效率。

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研所执行所长陈赛娟回顾了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形成过程。对于这个曾经最凶险的白血病亚型,西医专家最先发现了有极大缓解作用的全反式维甲酸,中医的智慧贡献了有效的砷剂。但前者容易产生耐药性,后者则因其源于毒性药物砒霜而亟须阐明作用机制和安全性。通过中西结合、优势互补,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联合使用的“上海方案”既实现了增效减毒、减少复发,还通过现代医学研究方式讲清楚了作用机理。在陈赛娟看来,“上海方案”的成功,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联手攻克了一个重大疾病,更揭示了两种医学协力攻关、各展所长的可行方式和可喜效果。

服务健康,效果才是合轨终点

被采访时,仝小林提到,当前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当老年病、慢性病、多系统代谢性疾病成为主流疾病时,更加注重单点“打靶”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也逐渐显露出靶点覆盖不足或靶点不明等短板。而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更擅长的整体性调态治疗,恰好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来发挥优势。把“打靶”和调态结合,将成为更优路径。“总体来看,疗效是最核心的。”仝小林说。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极大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成为中国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说,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了中国专家组提供的临床应用、研究和循证评价报告,最终认可中药能有效治疗新冠肺炎,并鼓励成员国考虑使用中国的中西医结合模式、推进国际临床试验。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回忆,40年前,中日友好医院建院时,作为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试点,每个临床学科都设置了中医、西医两个科室。“比如,有中医皮肤科、妇科,也有西医的皮肤科、妇科等。”崔勇说,通过这种方式,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同一家医院共同发现各自的优势病种,并逐渐整合出应对疾病疗效更优更全的临床路径。

“现在,我们有将近40个优势病种,都是专业长期融合而成的,效果会优于单用中医或西医。”崔勇说,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一大职责就是探索中西医结合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接下来,我们会强化中西医内功,优化中西医结合管理、评价、学科建设等模式;与其他中西医结合工作做得比较好的综合医院交流、合作;加强对基层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经验推广和业务指导;为国家中西医结合工作多添力量。”崔勇说。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都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有力武器。二者完全可以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大会上,陈竺的这句话,引发了参会专家们的强烈共鸣。

文:健康报记者 崔芳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4S1OFCV】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