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5千年!從鳳鼻頭考古教育館一探老祖先的生活遺跡

凤鼻头考古教育馆除了工作站,也提供考古常设教育展。(摄影/Carter)

【◎文/Winnie ◎摄影/Carter ◎图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5000年前,高雄人是怎么生活的?」从现今遥想史前,我们很难想像在文字出现前,人类是如何互相交流?在车辆还未发明前,他们又是如何移动、迁徙?在踏入凤鼻头考古教育馆前,心中是否也对史前生活充满百种想像?

为庆贺港都设市百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特别策划「百年好市」系列活动,于今年9月一连举办两场好市遶境「考古高雄:走读5000年-从古高雄湾到凤山丘陵」游程,带领民众漫步国定凤鼻头(中坑门)考古遗址,深入凤鼻头考古教育馆一探老祖先生活遗迹,获得热烈回响。

中芸国小凤鼻头考古教育馆推广活动。(图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从凤鼻头考古教育馆 展开史前时代巡礼

位于凤鼻头遗址所在地山脚下的凤鼻头考古教育馆,外观采用货柜量体轻巧变化组装,内部空间简约、通透明亮,打造出展示与文化保存兼具的空间。文化局文化资产中心考古监管员说,教育馆不但是凤鼻头遗址文化保存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考古知识的传播基地,让更多人认识凤鼻头遗址文化,了解所在的这片土地。

凤鼻头考古教育馆。(摄影/Carter)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考古学家坪井清足于凤鼻头考古遗址服兵役,因挖掘战壕之际,适巧发现夹杂许多陶片和石器的地层(文化层),战争结束之后他便开始进行研究,于1945年首度以「凤鼻头」为名发表,考古监管员补充说:「台湾第一个登上国际的遗址就是这里。」后经2000年公告为国定古迹,2006年重新指定为国定遗址。

台湾人类学、考古学家刘益昌教授于1993年进行试掘,将其文化层区分为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凤鼻头类型、及凤鼻头文化等三个文化层,并初步划设遗址范围。(摄影/Carter)

凤鼻头考古遗址中,有明显的贝冢堆积。(摄影/Carter)

从凤鼻头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中可发现,当时已出现磨光黑陶(左)彩陶(右)等细腻的工艺手法。(摄影/Carter)

凤鼻头考古遗址一举横跨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凤鼻头类型及凤鼻头文化等3个时期,是难得一见具时间深度及连续性的遗址。(摄影/Carter)

听历史在说话 一起来体验考古魅力

跟随考古监管员实地走访凤鼻头考古遗址,沿着凤山丘陵往上走,眼前即出现蔚蓝壮阔的海平面,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变迁。考古监管员说,在天气好的时候,这里甚至能够远眺小琉球的轮廓。

左: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出版《考古联盟:凤鼻头人》以漫画形式轻松了解凤鼻头文化;右:有趣遗址导览,带领民众走出户外亲自体验考古魅力。(图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考古教育课程会让学童们辨识区分陶器、石器、鹿猪鱼等动物骨头的不同。(摄影/Carter)

指压纹路是凤鼻头文化的经典陶器之一,透过触摸,仿佛与史前人类碰触。(摄影/Carter)

*注:B.P.(距今),Before Present,考古学的年代标记法,以西元1950年为基准,距今4700年(4700 B.P.)的意思就是比西元1950年早了4700年。

官网:国定凤鼻头考古遗址

FB:凤鼻头考古教育馆

预约导览:国定凤鼻头考古遗址预约导览

【完整内容请见《高雄画刊》2024年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