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旅游发展列车 西江苗寨致富步入快车道
西江之于贵州,如丽江之于云南,这个美丽且神秘的苗族村落让人心神向往,山清水秀、炊烟袅袅、小桥流水,这便是西江苗寨。西江苗寨景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山麓,距雷山县城36公里,距黔东南州州府33公里,距省会贵阳市约280公里,现居住了1432户,6000多名苗族同胞,苗族人口占总人数99.5%,被称为“千户苗寨”,有着“中国苗都”的美誉,也是当今世上最大的苗族聚集村落。
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曾经的西江村(今西江千户苗寨)由于在处在大山深处,受地理、环境、交通等因素制约,山高水冷、交通闭塞、人多地少、生产生活资源匮乏、经济落后、贫困面大成为了西江村的历史现状,是典型的“文化富饶”而经济贫困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由于缺乏创收渠道,西江村每年有超过1500名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仅为1700元。很多家庭因经济困难用不上电气设备,需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砍柴来生火煮饭,“吃饭靠种地、收入靠打工”成为当初西江村的真实写照。
以文化旅游带动居民脱贫致富
2008年至2018年,是西江苗寨旅游发展的黄金十年。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苗寨举办,借助这个契机,西江苗寨的发展及脱贫致富乘势迅速步入“快车道”,西江苗寨以苗族特色文化资源为载体,以旅游开发作为发展导向,在经济、社会、文化、经营等方面产生规模化效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和可操作的运行体系。
通过发展旅游业,西江苗寨游客量从2008年的78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814.2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1亿元增加到69.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倍和69倍。2007年,西江苗寨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到2018年人均高达25100元。带动就业1.26万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万元,是2008年的11倍,被原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同时上榜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强”名单。
如今在西江苗寨注册登记的各类经营主体已达千余家,涵盖吃、住、行、娱、购等一系列旅游完整的产业链。在旅游发展的强劲带动下,如今的西江苗寨无论在脱贫致富或村寨面貌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保护也是西江苗寨景区维持可此续发展的关键。为了让当地社区文化持有者都能享受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有效保护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实施不久,西江苗寨就开始探索民族文化保护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西江苗族博物馆,后又继续打造了“古歌堂”“鼓藏堂”“刺绣坊”“银饰坊”等多个苗族文化点。
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承礼在2020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上指出,可持续发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只有“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才能把文化主题的传统村落保护下来。
十年来,西江苗寨先后投入20多亿元搞好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在景区开发数百个摊位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给景区困难群众经营,拿出门票总收益的18.3%分给村寨的每家每户,西江景区共发放民族文化保护经费1.48亿元,户均累计获益近10万元,受益贫困户295户1177人。
随着游客的逐年增长,村民不断积累接待经验,经营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荷包鼓起来了,生活也逐渐向好,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返乡创业。数据显示,在西江苗寨景区现有的300多家农家乐中,有100多户是西江本地人所经营。其中一些经营突出的个体经营户的营业额均在百万元以上,村民的创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景区旅游发展带动下,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附近20多个村寨养殖业、种植业等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县域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0年是国家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今年11月23日,贵州全省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序列,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脱贫摘帽不等于画上了句号,西江苗寨将继续不忘初心,树立长远规划,不断创新发展,激发当地群众内生动力,用好各方帮扶力量,鼓励群众勤劳致富,将西江苗寨打造成一个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彰显的民族现代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