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与中国特工──蒋接见学生代表展抗日决心(七)

德王(左)、李守信(中)和日本占领军。(取自网路)

自二十五年起,蒋中正开始多次秘密或公开表明他坚定的抗日态度。他在一月十六日接见请愿学生代表时曾坦承说明自己的立场、责任和决心:「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因为我们国家力有未逮,没有办法和日本去拚命,这是无可讳言的。这次事变当然是我们国家空前的耻辱和创痛,但是我们政府虽然不抵抗,却绝对没有放弃东北,绝对没有一时一刻忘记东北。」「总之,我现在要告诉各位一句话,就是我们革命的国民政府,绝对不会签订任何丧权辱国的条约。」「我可以负责告诉大家,我决不怕战争,不过我要作有准备有计划的战争,我们和日本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加紧制裁汉奸、日谍

随着蒋中正的对日政策愈趋强硬,戴笠陆续调派干员赴平津工作,加紧制裁汉奸、日谍,使特务处的抗日活动在二十五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先是二十四年六月,特务处北平区受「河北事件」之影响暂时撤销。十月,戴笠从武汉行营三科调张炎元回京,旋派其北上担任北平特别区区长。另调甲室书记毛万里为平区书记。平区工作领域包括平津、冀察、绥远,而以北平为中心,下设三个站:第一站站长乔家才,书记周世光;第二站站长陈资一,负责冀察政务委员会方面的情报;察绥站站长马汉三,书记许揆一,负责察绥两省及平绥路情报。

当时,戴笠的金兰之交许兆贤有一位密友熊少豪,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的委员,名为外交,实则专以日本为工作对象。因熊、许均为广东人,张炎元亦系粤籍,戴笠遂派张炎元担任平区区长,以利运用熊、许开展工作。张炎元到平后,与熊、许住在东交民巷瑞金大楼,由于局势险恶,张、熊分别化名为「敬松」、「龙士杰」。熊少豪常将与日方交涉情形转告张炎元,由张炎元当面写成电报,经熊少豪确认后,送电台译发。

察绥站方面,情报的主要来源是张北世家子弟张季春。张季春,本名铎,以字行,察哈尔张北人,河北大学法律学系毕业,早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察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及省党务特派员。二十二年,经友人介绍,结识特务处平绥线交通王雨人,出于革命道义与爱国热诚,无条件为王雨人全力提供帮助与便利。察变发生后,张季春被迫去职,后与省内许多进步、正义人士离开家乡,在北平设立察省党务临时办事处。在此期间,张季春经王雨人介绍,结识在北平军分会任职的特务处工作人员江雄风,再经江雄风转介,结识特务处副处长郑介民。于是郑介民恳请张季春帮助开展平绥线活动,尤其是以张家口为重点的察省地下工作。

察变结束后,张季春返回察省复职,旋戴笠派高荣、许揆一到张家口工作,请张季春给以适当的掩护和照顾,张季春即介绍高荣为第一师范军训教官,许揆一为公民教员。二十四年,马汉三接任察绥通讯站站长,其工作领域除察省外,还包括平绥铁路全线,由于张季春在北平至包头沿线地区都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无论党政军方面均有路线,使察绥站的工作颇得便利。是年十月,张季春正式参加特务处工作,时年三十二岁。

此时,日本加紧侵略内蒙古地区,并积极嗾使被称为「德王」的蒙古地方自治委员会秘书长德穆楚克栋鲁普脱离中央。二十五年二月,德王在苏尼特右旗就任「蒙古军」总司令兼政务部长,以李守信为副总司令兼军务部长,采用成吉思汗年号纪元,正式成立受日寇操纵的傀儡组织。五月,「蒙古军总司令部」改组为「蒙古军政府」,以德王为总裁,开始积极部署军事,意图建立「蒙古国」。

德王组织伪军政府后,虽沉醉于日寇帮助蒙古建国的美梦,但也不愿和国民政府完全决绝,还想留有余地,以备万一,因而造成了一种微妙的政治气氛。德王、李守信都与张季春有很好的友谊,他们左右也不乏明理笃义之士,深为蒙古之前途担忧,常和张季春讨论时局,因而张季春对德王的阴谋,自始至终均能明了底细。此外,第一师范有许多蒙旗师范班的毕业生在德王与李守信属下任职,其中若干人经张季春特别推荐,并在伪军政府中担任处长职务,掌握了不少重要而具体的资料,张季春遂不断向马汉三提供情报,并作详尽深入的分析。

出于爱国与抗日大义

伪蒙古军政府成立之初,中央尚无力制止。张季春只好把蒙旗学生加以组织,使他们尽量打入德王和李守信的圈子,掌握职务,形成力量,以深入的部署,作策反的准备。张季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爱国热忱与抗日大义,然而事关机密,不便对外明言,有些朋友不明究竟,对张季春很不谅解,责怪他为什么把优秀的蒙旗青年送到伪军政府去?当时深知张季春用心并对他加以鼓励和赞助的,只有马汉三和戴笠。

戴笠为了增加张季春的勇气,曾邀他往南京一叙。张季春抵京后,下榻中央饭店,当日即往鸡鹅巷五十三号与戴笠会晤,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张季春对戴笠的印象是:威严而诚恳,刚毅而亲切,对人有感染力和吸引性,每一句话都能扣紧人的心弦,使人不期然对他发生一种真诚、正确、忠义的感觉,从内心里觉得,既不愿也不能给他以反对或轻慢,毫不勉强的相信他是一位大可信靠的领导者。谈话开始后,戴笠对张季春的家庭、生活均有所询问,对德王与李守信方面的工作提出许多重要而深刻的问题,对华北局势也征询了张季春的意见,两人谈得十分坦诚、融洽而畅快。当晚,张季春参加了戴笠为他准备的晚宴,有徐亮、刘培初二人作陪。饭后,戴笠再和张季春恳谈,他言辞中肯而意气风发,使张季春觉得他是一个热忱充沛、永不疲困的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