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曹汶龍陪失智母唱歌聊天 互動影片療癒人心

大林慈济医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龙。图/曹汶龙提供

神经内科权威曹汶龙从台北三总退休后,先后移居花莲、嘉义,母亲范玉兰一路跟着他生活。然而,母亲85岁时被诊断失智,他深谙陪伴失智患者要懂得互动,陪妈妈唱歌、聊天是他的日常,3年前母亲平静地在他怀里断气。母子互动过程留下许多珍贵档案,也成为他分享失智照顾的素材,感染力、说服力十足,印证「亲情陪伴是最佳良药」。

「红红的太阳下山啦,伊呀嘿呀嘿…」曹汶龙常陪妈妈唱童谣或老歌,妈妈住院时,他在床边说着大野狼故事,母子间也常有一些轻松的对话,他问母亲「我是谁?」母亲回「那你是谁啊?」母子常说说笑笑,曹汶龙用正向的心,接受母亲返老还童的过程。

陪伴要诀 顺其心避争执

曹汶龙回顾,母亲在失智症初期记忆力减退,会把钱包在卫生纸里,也怀疑别人取走她的钱,他于是为母亲准备一个专属五斗柜,给一把钥匙,让母亲心爱的物品、现金不再乱放,想查看就随时拉开抽屉。「陪伴失智者就是适度顺着病人的心,避免争执,也给对方安定感,照顾者可用豁达的心与失智和平共处,把心态降到和失智者同样程度,就能发现双方笑容都变多了。」

曹汶龙是主要照顾者,曾看过有失智症长辈在3个儿子家轮流住,每个孩子家各住1个月,老人家有被丢来丢去的感觉,让人见了有些不忍。他说,长辈要的其实不多,「看到我们笑他就笑,看到我们忧愁他也跟着忧愁」,正能量会影响家中气氛。

曹汶龙的父亲曹剑辉(左)、母亲范玉兰(右)都相当长寿。图/曹汶龙提供

用同理心 对待诊间病患

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疾病,曹汶龙说,在欧美国家,失智不是家庭问题,很多长辈很自然地被送到机构,但台湾长辈习惯在家中安老,儿孙照顾责任加重,失智照顾消磨最大的是心力,他用同理心对待走进诊间的长辈和家属,看诊时常起身关怀、亲和力十足,也常在诊间用手机播出长辈熟悉的歌曲,鼓舞家属的心,解开照顾者内心深处的结。

曹汶龙在嘉义民雄打造2层楼日式建筑,1楼是母亲和看护的大空间,从1楼上2楼没有楼梯,只有斜坡道,可在室内牵着母亲走坡道运动,若天气好就请看护推母亲到户外晒太阳。他固定陪母亲吃早餐、晚餐,午餐时段会给看护工餐费,建议她推母亲到附近超商吃便当,增加人际互动机会。

77岁的曹汶龙,病友暱称「曹爸」,2011年接近届龄退休时,从花莲慈济医院到大林慈济医院接任神经科主任,发现云嘉地区老年人口比率高,失智患者及家属资源不足。他便为失智症病友及家属成立病友会、家属支持团体,携手医师、护理师、营养师、社工、志工提供多元服务,让家属能交流照护经验、相互扶持,在照顾路上不孤单。

医师下乡 成立关怀据点

2012年大林慈济医院成立失智症中心,曹汶龙出任主任,将失智照护理念带入社区,为让失智照护模式与理念在各地遍地开花,近年陆续在嘉义、台南、云林、彰化、台北等地成立14个记忆保养班(失智关怀据点),医师下乡的外送服务,民众更愿意把长辈带出家门,认识、友善失智症风气愈来愈盛。

母亲罹患失智症,让曹汶龙在行医路上更能发挥同理心,即使已届迟暮之年,他仍充满再前进动力,并将他与母亲生前互动影片放上社群,分享照顾心得,故事被拍成大爱电视台戏剧「你好,我是谁」,疗愈许多失智家庭的心。

在曹汶龙悉心照料下,父母都很长寿,父亲曹剑辉在85岁时得肺炎,一度病危,经抢救后回稳,在他细心照顾下又活了10年,之后经历急性肾衰竭昏迷考验,又抢救回来,再活6年才往生。曹汶龙说,父亲的不健康余命长达16年,在85岁前,仍可独立自主生活。

曹汶龙悉心陪伴罹患失智症的母亲范玉兰,母子互动过程留下许多温馨画面。 图/曹汶龙提供

能做利他的事 活出价值

曹汶龙分析,台湾人健康余命与平均余命差距近8年,仰赖家人或照顾者照料8年,代表陷入长期失能状态。陪伴父母从健康到衰老,曹汶龙有许多感触,「活多久不重要,能做利他的事,活得才有意义、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