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 | 乌尔里希·克里博导师课题成果展
自由绘画·课题成果展
Exhibition of Project Achievements
7月盛夏,第五期“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于北京开启。中外四位重量级导师(谭平、乌尔里希·克里博<德>、菊地武彦<日>、董大为)各自带来全新的教学课题,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众多艺术人士(教师、学生、艺术家)报名申请,最终三十五位艺术家通过评选。在这短暂又漫长的十二天里,激烈的思想交锋和多元的艺术实践发生在工作坊的每个角落,勇敢的尝试驱散了未知和迷茫,在课题实践中试着靠近最真实的自我,朝着构建个人化语言和观念迈出重要的一步。
在工作坊中,成员们每天都受到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冲击,勇于接受导师给出的课题挑战,不断被前所未有的体验刷新认知,创作和交流的热情日渐高涨,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便工作到深夜,作品也产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这似乎正是“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这种乌托邦式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出艺术家们内在的能量,推动他们产生了由内而外的“改变”,这种改变甚至超出了他们自己的想象。这种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改变与能量,甚至是在最终的“成果展”中都无法完全体现的。
ARTISTIC PRACTICE
克里博导师课题
“艺术的自由实践”
继谭平导师之后,德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乌尔里希·克里博教授带来了全新的课题“艺术的自由实践”,这也是克里博教授第二次受库艺术教育之邀来到“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展开教学。同时,作为最了解教授教学方法和理念的人,鲁迅美术学院的张一非老师也受邀与教授共同来展开教学。在此次工作坊中,克里博教授以一贯饱满的激情和紧凑的课题练习,挑战跨度极大的创作载体,打破了很多固化的思维模式,激发出大家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讲授中的克里博教授
克里博教授的教学主张就是:去行动!去创造!因此,课程一开始克里博教授就安排了一个令大家措手不及的创作——7秒内用墨汁在纸上画一幅人像。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课题,结合随后分别在20秒、30秒、2分钟内进行人像创作,四轮限时快速人像创作迅速恢复了大家的直觉力,将平时容易陷入细节而变得迟钝的感觉找了回来,引发了大家关于创作时间、语言提炼、视觉有效性和画面细节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克里博教授首日课程
是的,此次在核心课题“艺术的自由实践”之下,除了限时人像创作外,还安排了独幅拓印版画、撕纸面具、小型3D雕塑、拼贴、色彩等一系列包含丰富的材料和方法且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课题练习。
克里博教授与工作坊成员展开交流
比如独幅拓印版画的创作,在内容上没有限定,重要的是从这种具有手工性的创作中获得不同的创作方法;撕纸面具练习不仅考验大家的想象力,也连接了另一个课题——二维与三维的创作转换;用细铁丝塑造立体的3D头像再画出光照头像映射在纸上的影子,这个过程让大家关注到更多关于材料、方法、特征、细节及体量等不同问题;拼贴练习要求大家提取自己对于“丛林”的印象和感受,然后用刀和三种色彩的卡纸在草稿的基础上将这些印象和感受转化为画面;而最后一个课题也最是烧脑,要求大家找到三个元素和一种规则,在规则下将三个元素组合成一种画面。过程中大家发现这非常难,首先需要思考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开始,直觉的、想象的,或者观念的,总之要建立自己的一种创作规则。受到这个练习的启发,大家学会了通过情感表达和思维转化等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将元素进行组合来实现创作,从而激发大家的创造力。
克里博教授 与谭平导师交流
在克里博教授此次工作坊的课程中,成员们首先发现了立刻行动的重要性,快速实用的练习方法往往能带来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次是多元材料与方法带来的启发,通过一些实验性和规则性很强的方式探讨绘画中的色彩、空间、情感和逻辑的表达。大家的思维禁锢彻底被克里博教授那些即刻开始的、材料丰富的、方式自由且明确的课题创作所打破,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与想象力,也找到了未来创作中更多的可能性。
Project site & Presentation
课题讲授现场及成果
【7秒、20秒、30秒、2分钟人像创作】
“7秒人像创作”课题作品
“20秒人像创作”课题作品
【独幅拓印】
“独幅拓印”课题作品
【纸质面具形象创作】
“纸质面具形象创作”课题作品
【3D头像创作与“光影映射”训练】
“3D立体肖像”课题作品
“光影映射”课题作品
【三色限定 “丛林”主题创作】
“丛林”主题创作第一步:草图设定
“丛林”主题创作第二步:在草图基础之上进行三色限定卡纸创作
“丛林”主题创作课题作品
【“三元素限定组合”训练】
“三个元素组合”课题作品
工作坊板书
Project experience
部分成员课题感受
陈先生(艺术创作者):
克里博教授的课堂生动活泼,通过多元丰富的课题启发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重新组织自己的创作方法。
綦女士(高校教师):
克里博教授的课程采取了多样小练习的形式,激起大家的创作欲望。在毫无防备下直接进入创作的状态,一切都被破坏掉了,在废墟中反而发现了早已沉睡的直觉力。这种原始的能动力量在画面中横冲直撞,清扫了多余的诉说,让语言清晰而响亮。每一个小练习就像小小的游戏,简单充满乐趣,快乐里隐藏着挑战,用最简单的方式挖掘出自己最大的能量。以游戏的心态去创作,从而获得轻松而持久的续航能力。
刘女士(艺术创作者):
从克里博教授的课程中学习和体验到“时间→平面→立体→平面”,时间是贯穿所有课程的总节奏:“快”,“快速”;在时间被缩短的情况下,无论是平面作品还是立体作品,都会以最本能、直觉的方式,或者说一种“智慧”的方式来进行,或者说一种正是打开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教授在每一个课程中都会以“逻辑”和“规律”作为方法构架的初始,然后去引申和创造一种新的“逻辑”和“规律”,整个课题完成下来有趣而放松,是这期“自由绘画”课题里最明确,最清晰的“绘画方法论”。
吴先生(艺术创作者):
从教授那里学到了一种逻辑推演的创作方式,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创造性。
赵女士(艺术创作者):
克里博教授教学的方法性和可操作性非常强,他的方式是:体验在先,思考在后。七秒画一幅肖像应该是很多人没有尝试过的,但在克里博教授这里七秒似乎比两分钟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在这三天里,每一个课题都像一场短跑比赛,几乎不容思考,永远保持兴奋,永远在工作中。而这正是我想要的状态,时刻准备着,开始游戏,进入挑战。但我认为,在个人创作中要想使用这些方法和逻辑,是需要很多练习、思考和尝试的。克里博教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法和可能性,他希望我们通过不同的练习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同时,克里博教授也用自身经验告诉我们,艺术不能害怕失败,失败是必然的,在反复的失败和继续中才能不断往前。
袁女士(高校教师):
克里博教授在此次课程中设计了若干小课题,限定了时间,工具,利用多种材料采用推演的方式,在极为有限的设定中挖掘最大的可能性,从二维到三维的演示,激发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最让我触动的是教授的传道士精神,70岁的他以双膝跪地的姿态给大家演示及点评,这种对待教学的极为虔诚的态度,让我震惊。克里博教授是怀着大爱对待每一位学生,托举着每个人。作为教师的我受益匪浅,重新思考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实现作为一位教师的担当,在此,我对克里博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王女士(艺术创作者):
上完克里博教授三天的课,非常喜欢,他的教学经验很丰富,设计的毎一个课题都让我们脑洞大开。他上课时或站或蹲,有时甚至坐在地上为我们示范,一点大教授的架子都没有,这种全身心地投入毫不保留地教学,令我们很感动!
Coco(跨界人士):
他的课程节奏快、内容丰富,运用了多种形式和材料,让我们的思维属于发散的状态,感受到了创作的活力,看似是一些“小小的方法”,却开了“大大的脑洞”。最后一个项目是逻辑方法的训练,让我初步认识到了逻辑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很有收获。
周女士(美院教师):
我特别喜欢教授教学的这种感觉,因为我自己特别讨厌感性散漫的状态,感觉特别不可靠,牛逼的艺术家最后其实还是靠理性的光辉在背后支撑。
周先生(艺术创作者):
我感觉教授的方法和思维训练非常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会用到自己今后的绘画实践中去。
乌先生(高校教师):
虽然通过之前的线上课对克里博教授也算熟悉,可线下教授的热情和感染力依旧铺面而来,让同学们应接不暇。教授课程的感召力毋庸赘言,通过不同课题练习,愈发感到德国学院教学同国内教学的区别。首先是教学的体验感和开放性;第二是更加强调不同创作方式所带来的作品面貌的区别;第三则是来自德国表现绘画的观念意识冲击。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和思考,我对德国美术教学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获得了很多新鲜的创作体验。
了解更多2024年
“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举办信息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添加微信咨询
(客服微信:kuyishu001)
“画面构成原理”线上工作坊
中、德导师联合打造德国现代绘画课程
画面构成原理
专项课题研究线上工作坊
第一阶段课题
“图形与构图研究”
特邀导师:乌尔里希·克里博(德)、张一非
线上启动时间:2023年8月26日
课程时长:4周
授课形式:
1,线上视频一对一交流与创作点评
2, 群内课题交流及课题作品指导
3,课程回放(一年内无限次观看)
长按或扫码立刻报名
报名微信:kuyishu003
咨询电话:010-8478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