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娱节目纷纷驻足传统文化
“中国的锦绣之美不能只留在书本记录和博物馆里,应该多支持这类节目,让中国文化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在哔哩哔哩的视频评论区,年轻观众毫不掩饰地表达对正在央视热播的节目《衣尚中国》的喜爱和支持。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国家宝藏》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化类节目接连走红,不仅取得收视与口碑双丰收,还掀起一股弘扬中国美学的热潮。在这股热潮的带动下,聚焦中国历史、地理、戏曲、民歌、家风等内容的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题材上不断向垂直纵深的方向拓展。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再到《衣尚中国》,近年来的优质文化节目无一不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挖内容,汲取养分。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不仅增添了节目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还从更深层次提高了节目的生命力。而从“诗词”“国宝”“典籍”到“衣尚”的焦点迁移,则反映出文化节目对传统文化探索的垂直深入,以及其涉及领域的生活化。
服饰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反映着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展现出不同时代审美的流变。《衣尚中国》每期节目围绕一个主题,以访谈、互动、体验、表演等形式,探寻中国服饰文化背后的审美精神,讲述服饰里的中国故事,汲取中华美学的精神滋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
节目制作人、主持人李思思表示:“服饰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承载文明的艺术品,以服饰入题,既走近传统,又面向未来。”在节目中李思思的讲述和导览如“穿针引线”般把对传统服饰的回顾与今天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观众跟随着李思思的“穿引”,走进历史,再回到生活,从而激发思考,寻找美的创造源泉。
“这次策划《衣尚中国》,提出‘复兴中国审美’,从审美入手来规划节目内容主题的方案,希望能通过中国服饰来探寻服饰背后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节目研发、总导演汤浩说。
年轻化表达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文化节目样态创新的逻辑亦是如此。越来越多的文化节目,将传统文化以更加年轻的话语方式呈现出来,获得了更大范围的关注和更多掌声:《中国诗词大会》抓住了中国人记忆诗词名篇的文化习惯,选择以比赛竞技为看点;《朗读者》看到了文学经典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凭借“朗读+故事”打动人心;《见字如面》注意到书信作为个体交流的独特性,以类似话剧的现场演绎强调了戏剧性;而《国家宝藏》《衣尚中国》以高度凝练的短剧对国宝、服饰等历史元素进行场景化呈现,提纯出一个个意蕴无穷的历史时刻。
与此同时,在节目不断更迭升级的过程中,节目创作团队也在摸索更加个性化的创新表达。如《朗读者》第三季上线前推出先导节目《一平方米》,通过城市景观动态直播、朗读实况、现场采访、连屏互动等手段,打造出全新的新媒体节目样态。《上新了·故宫》第三季不仅打造了多元场景空间,增强与历史元素的互动,还邀请了20所高校学子,采取团队对战赛的方式,为故宫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为了阐释服饰文化,《衣尚中国》不仅采用歌、舞、剧等常见的文艺样式,还将街舞、说唱、圆舞曲等舶来的艺术方式也应用到中华服饰的表达之中。
越来越多的新鲜玩法正在打破时间、空间和艺术领域的限制,“文化+科技”“艺术+科技”等手段的创造性转化,将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传递给观众。
编织共同的文化记忆与家国情怀
《国家宝藏》让观众重新燃起对中国文物的崇敬与热爱,将中国人的匠心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描绘出以中国传统为亮点的大国气象;《中国诗词大会》更是雕琢出个体对于中国文化的美学认知,让“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香文化润泽生活,蔚然成风;《衣尚中国》则邀请各行各业的人从自身出发,从社会思想、民生经济、审美变迁等视角,综合解构服饰文化,链接百年经典与时尚潮流,再度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每逢佳节,人们身着盛装、置办盛宴,无不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衣尚中国》“节庆之美”中,嘉宾们通过对汉族、彝族等民族在传统节日着装的深入讲解,让观众见识到不同地区多样的民风民俗,既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平台,更是为天南地北的中国人打开了共同的文化记忆之门。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举办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国审美”倡议活动暨《衣尚中国》节目启动仪式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统筹规划部主任吕逸涛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文艺创作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打造符合时代的文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