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为何无法平息

(图/路透)

俄乌战争即将届满一周年。然而,战火造成双方各有超过10万名官兵伤亡,另外导致乌克兰平民至少2万人伤亡、1700万人流离失所,和超过千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却仍无平息的迹象。战火之所以迟迟无法平息,主要原因之一,是短期内双方都无法累积足够的军事力量,以便在战场上达成政治领袖所设定的作战目标。

就俄罗斯而言,在去年2月24日入侵作战发动前,是希望在政治上能以一次大胆的军事行动,迅速拿下基辅与哈尔基夫等主要城市并瓦解乌克兰武装部队的抵抗意志,促使亲西方的泽伦斯基政府流亡或垮台,然后代之以亲俄的政权;同时在过程中凸显西方的无能为力,使乌克兰民众对西方死心,确保乌克兰在战后能成为俄罗斯的势力范围。

然而,当战事发展不如莫斯科的预期,甚至俄军被迫从基辅等地狼狈撤退,入侵作战的主要政治目标注定无法达成;不愿或不能认输的莫斯科当局,就只能继续紧抓并吞顿内茨克全境、卢甘斯克全境,与亚速海北岸至聂伯河一带地区的作战目标,至于黑海北岸则已放弃。但即便是这个「缩减版」的作战目标,仍旧超过当前俄军所能负荷的程度。

在去年2月24日入侵作战发动前,俄军地面部队,包括陆军28万人与空降兵力4万5000人,合计不到33万人,实际进入乌克兰的作战部队仅约15万人;即便加上亲俄民兵与其他辅助部队,乌克兰境内的俄军地面部队总数也不超过20万人。

但根据乌克兰国防部的说法,俄军这些新编组的单位因为新兵过多,远远不及在入侵作战前期所消耗掉的部队。反观,乌克兰武装部队在经过几波动员后,乌克兰正规军兵力已达70万,加上其他辅助部队,武装部队总数已有百万之众。一言以蔽之,俄军现有的实力与资源,短期内难以在战场上达成政治领袖所设定的作战目标。

至于乌克兰的作战目标,在基辅、乌克兰东北部、哈尔基夫,乃至赫尔松等地俄军相继撤退后,泽伦斯基政府已多次宣示要将俄军从乌克兰全境逐出;这不仅包括战前由亲俄势力所控制的部分顿内茨克与卢甘斯克地区,也包括2014年被俄军占领的克里米亚。但光靠乌克兰自身的武装部队,想在短期内将俄军逐出乌克兰国境,恐怕也极为困难。

因此,在俄乌双方短期内都无法累积足够的军事力量,以在战场上达成政治领袖所设定的作战目标,外交上又找不到双方都可接受之政治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双方的战火短期内难以平息。

或许要等到双方都已精疲力竭时,才有可能比照韩战的模式,由双方所派出的军事代表签署《停战协定》,约定自某一时间点起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并约定在协定生效后一定日期内交换战俘,进入理论上仍处于战争状态,实际上却可能长时间无交战行动的状态。(作者为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