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新闻云,多给自己一点信心!
Sea2Kar
打开ETtoday新闻云(以下简称「ET」)看到「论坛」今日的最后一文,发现文章是《后白色恐怖时代!向台湾式正义底下的后殖民主义干杯》。笔者点进去看了后,大致明白姚南宏先生要表达什么含义。但对于「后殖民主义」还是不太明白,不明白哪里体现了「后殖民主义」。或许笔者还不太了解台湾的社会生态,也或许笔者愚笨根本不懂「后殖民主义」的含义为何。
昨天我第一次看「ET来了」,抽选点击阅读了《无奈、叹息、茫然..》、《一种超越无感的...》、《让政治新闻更有「戏」味儿》、《我们可真的都是酸性体质?》、《「有感」的就是好新闻》等几篇总编手记后,发现这不是「ET来了」,简直就是「总编抱怨来了」。
无论是《后》文还是「总编抱怨来了」,都能看到ET编辑们的苦恼与痛苦:台湾不是没有愿意做「头脑新闻」的媒体,只是人民更愿看「感官新闻」,所以在媒体生存的前提下,也不得不给政治新闻加点「戏」味,增加一点「感官刺激」以吸引读者点击。因此,「‘有感’的就是好新闻」仿佛就成为编辑们理所当然的自我安慰,也成为新闻编辑过程中最低也是最高的自我要求。
媒体要发展,首先就要求媒体能够生存下去;媒体要生存下去,首先就要求媒体所刊登的新闻或文章要有读者群。因此,媒体是为读者服务,媒体是依靠读者而生存的。但是,一味迎合读者口味或市场需求去编辑所谓的「有感」新闻就真的是为读者服务吗?那对于媒体生存更重要的媒体自我存在感和媒体性格又到哪里去了呢?
一家没有自我存在感和自我性格的媒体注定只能成为读者手中的玩物,当玩腻了,这家媒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离死亡也不太远了。因为同是提供「感官新闻」的「感官媒体」,喜欢看「感官新闻」的读者肯定会被能够提供更具「感官刺激」的媒体吸引去。
这样的媒体,已经把挣钱当成了唯一目的,而不是将挣钱看成是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伴随物。
那么,ET的编辑们还有何抱怨的呢?还有什么资格去抱怨读者呢?
有抱怨,说明ET的编辑们并不太想做这样的「有感」新闻;有抱怨,说明ET成立之初也是想做对社会有意义的「头脑新闻」。只是,台湾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生态,让ET在坚持理想的道路上,发现现实是如何的残酷,坚持理想的道路是如何的寂寞。
想做「头脑新闻」的媒体与周围无数提供「感官新闻」的「感官媒体」竞争,这是残酷的,代价是巨大的;想做「头脑新闻」的媒体服务习惯了「感官新闻」的读者,这是寂寞的,内心是煎熬的。
但是我仍希望ET能够将最初的梦想坚持下去:
1.台湾社会分蓝绿,台湾媒体分蓝绿,但是台湾也有中间族群,有中间媒体。同样的道理,台湾有喜欢看「感官新闻」的读者,肯定也有讨厌「感官新闻」的读者。所以ET背后完全有支持「头脑新闻」的读者,尽管这个群体目前不太大。
2.ET在迎合「感官读者」的同时,也就是在排斥潜在的非「感官读者」,最终只是将自己最初的理想完全扼杀掉而已,那么ET诞生和存在的意义也将消失,ET还有继续发展和拓展的空间吗?
3.媒体吸引读者是在开创市场和引导读者的基础上去迎合读者,而不是在迎合读者的基础上去开创市场和吸引读者。前者的主动权在媒体,后者的主动权在读者;前者提供的是带有媒体性格的新闻,后者提供的是带有读者性格的新闻;前者是在开创一片新天地,后者只是在现有市场里分一杯羹;前者还有开创历史和做大市场的可能,后者只能将羹分多点;前者前期读者群增长慢,但后期会快速发展;后者前期能够快速吸引读者,但越到后面增长的后劲越乏力。
尽管新闻跟职业一样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能够给读者提供资讯就已完成了新闻的职责。但是,新闻所提供给读者的资讯是有高低贵贱的。在这个资讯大爆炸和生活节奏高速运转的风云变幻时代,我们的媒体在提供新闻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选择信息量更大更具意义更高贵的新闻呢?我想,这是当代媒体的职责所在。
最后,我想给ET一点我的「廉价」祝福:祝福ET不被现实打败!祝福ET能够改变现实!祝福ET能够培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读者群!
●编按:这篇文章是在周六凌晨1时许寄来,可见是Sea2Kar看完之后睡不着的「有感而发」,所以文中虽说「想给ET一点我的『廉价』祝福」,但冲着凌晨来稿一事,就知道这份勉励有多么贵重。
媒体经营的确非常困难,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不是局外人所能想像;我们希望透过辩证,找出能挣钱但又维持媒体格调的路子。另外,在此也敬请看到这篇的云友能多多分享您的文章与ET的新闻,也能加入我们的脸书粉丝团、G+、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等。
●作者Sea2Kar,大陆西部一企业普通职员,80后改革开放一代。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